作者:孙基立
7月份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父亲蒙冤入狱,无法陪伴儿子马飞的成长。等他出狱时,儿子已经是中学生,且是全校闻名的差生,差点被开除。父亲回来后,决定让孩子尝试另一种教育方法,他拒绝让沉重的作业、分数和补习班占据孩子的生活。
他带孩子逃课去野外看大自然,看航模展览;孩子为作文烦恼时,他告诉孩子只要用文字将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就是好文章;他用微薄的收入为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电脑。他用自己工程师的知识为施工的老板解决了施工难题,孩子从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孩子渐渐从倒数第一变成全校尖子。
高考将至,孩子本有希望当状元却决定去报考飞行员,因为爸爸告诉他只有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和事业……马非后来成为宇航员,在太空事故发生的时刻,父亲那种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勇敢地付诸行动的教育方法在让他关键的时刻拯救了整个宇宙飞船。
01
重新定义“学习”
马非的父亲重新诠释了“学习”的真意: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而不是功利性地应付考试, 赢得“好学生”的荣誉。
课堂和书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和工具, 生活本身和大自然中无数的奥秘就是最好的学习场所。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带来心灵的解放和快乐,在关键的时刻让人有勇气面对困境。
在电影中的名校中,许多“好学生”虽然勤勤恳恳地出全勤,做练习,但是这种在考试压力之下的被迫行为,他们在高考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将书都扔掉,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电影中的儿子的叛逆是很自然的,因为学校教育体系将学习变成一种僵死的行为规范,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天然就对“无条件服从”有说不出来的厌恶。
马非的父亲虽然看似纵容孩子,但是他在交谈、郊野活动、解决施工难题的过程中,让马非无形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培养真正的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他对孩子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爱也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不会怀疑父亲的爱,这种父子之情让他充满了自信和创造力,有勇气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之路。
在这部电影中,马非的父亲也用另一种教育方法让儿子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他和儿子倾谈游历了一天以后,儿子决定奋发图强,说:“爸爸,你现在就开始帮我学习吧”,爸爸说:“我其实刚才已经帮你学习一整天了!”
爸爸对“学习”的定义不是乖乖地坐在课堂上,机械性地完成作业、上补习班、背诵老师的讲义,而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学习的动力不是外部学校老师的压力或者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对知识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02
“好学生”法利赛人
马非的父亲对“教育”的理解和我们对信仰的理解非常有共通之处。信仰也是一种出自内心的,对基督信仰的理解和皈依,它虽然有可能有一些具体的行为准则,但并不是一种以外部力量强加的法律,而是在理解了信仰精神之后,出自内心地追随基督行事为人。
当我们的心灵没有和基督的心灵相通,即使是出于传统、亲情或者社会规范,去教堂、团契, 读经,其实也不能真正领悟基督信仰。
基督徒也可能有类似经历:当信仰成为一种没有活力的,对一些表面规则的机械遵循时,就如同圣经中的法利赛人:外表敬虔,内心刚硬,这与真正的信仰是背道而驰的。
在对待信仰方面,法利赛人很像在一种僵化的教育制度下的所谓“好学生”:虽然有努力学习的表象,却没有真正地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法利赛人遵从一切和信仰有关的规章制度:安息日,禁食祈祷,学习经典……但是没有了解信仰的真正内涵:心灵的改变。
当时许多犹太认为自己已经世世代代信上帝,早就熟知一切的经典、礼仪和规则,只要做到这些就很“模范”了,但是耶稣仿佛在不停地挑战他们:你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上帝在你们的心中有怎样的形象?上帝和你有怎样的个人关系?你的心灵是怎样一种状态?……
这些问题的答案难以在他们熟悉却不走心的宗教礼仪和习俗中找到。或许他们发现自己熟知的信仰是一个海市蜃楼,看起来很壮观,其实是虚幻的。
耶稣在地上的日子,有时故意打破了法利赛人严格的宗教规则:他在安息日让人痊愈,给被犹太律法认为“不洁”的妇女治病,允许门徒在安息日摘麦穗充饥,和税吏及罪人同桌吃饭……
他在当时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模范信徒”,但是他通过这些行为,告诉犹太人这些规则背后的信仰的真正内涵:改变心灵,认识上帝。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规则对信仰有辅助的作用,但并不是信仰的终极目标。
到底信仰是什么?我在通读整本圣经的时候,常常被耶稣的所作所为触动。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他是神,但是他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仿佛触动了每个人最饥渴的心灵深处。
03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关于“信仰是什么”这个问题,耶稣似乎也很少给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回答,他在传道过程中很少提到自己的身份,对于犹太人和他的门徒最关注的问题,也很少给非黑即白的答案。他用比喻,用启发性问题来渐渐让跟随他的人逐渐确认他的身份。
他对当时的“信仰模范”法利赛人出乎意料地严厉,对被轻视的妓女税吏却和蔼可亲。耶稣从他的处世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救恩:我们无论做过什么,只要寻求上帝的帮助,上帝将永远张开双臂等待我们的回归,而我们无论外表多么敬虔,只要内心傲慢自义,就永远和上帝隔离。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们思考教育,也同时思考信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虽然耶稣没有像今天学者写论文那样给出一个滴水不漏的定义,但是他用他的生命言行诠释了上帝希望和人类建立的关系。
当我们默想耶稣的生命,我们就越来越理解他的心灵和他的许多惊世骇俗的行为,他用生命重新诠释了被误解的信仰。
透过圣经的记载,我们看到耶稣在两千年前是如何度过了他33年的地上生命。基督信仰代表着上帝的爱,牺牲和宽恕,耶稣基督永远等待我们心灵的回归。
— 完 —
作者简介:
作者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