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包揽6项金钟大奖,背后的社会议题还在持续发酵!

作者:韩芸婧

 

第54届电视金钟奖,其中包括贾静雯、吴宗宪、吴姗儒、吕莳媛、尹馨,以及曾沛慈等多名基督徒都入围本届金钟个人奖项。公共电视制播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共入围14项,超越2016年《一把青》的13项入围,创下历史新高,也是本届最大赢家。

 

第54届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已于10月5日在国父纪念馆举行。最终,《我们与恶的距离》更是将最佳戏剧节目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6项沉甸甸的大奖收入囊中。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得到无数回响,每集新播出收视率都再创新高。豆瓣上,有97.6%的观众,都打出了5星或4星的成绩,该局综合得分是“口碑炸裂”的 9.5分!

 

但剧中也带出了社会中许多一直存在且不敢碰触的真实的敏感议题,如死刑存废、社会对善与恶的标准等等,让网友纷纷留言“沉重又真实”,带给社会大众极大的反思空间!《我们与恶的距离》所引发的话题,却在被持续讨论,关于善恶真的有标准答案吗?我们有没有论断的权利?

 

 

 

01

一场无差别杀人案

 

《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吕莳媛在接受访问时也表示,“剧本一开始就设定了两个概念方向。事件发生后,加害者跟被害者两组家属怎么走过这个伤痛?其次,我们的社会有没有办法承受一位患有思觉失调症的人?”

 

这部社会写实剧讲述着,一场“无差别杀人”案件所涉及的人事物的视角,在纠缠交织中以不同角度与立场中,陷入这场风暴的人物还有没有谈希望及梦想的资格?

 

此外,剧情另一面的线索故事,也从社会大众对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患者(精神分裂症)的关怀与接受度导入,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下,他们该如何融入呢?

 

剧中除了破碎家庭中的人物关系,也环绕了社会舆论,律师、医生、媒体人的难题与困境,看见被环绕在案件中的人物,背后不曾被理解与关心的面貌。

 

当在媒体的片面报导下,大众的激烈讨论,最终为社会框架了一套断定好人坏人的“善恶”标准,真的是在帮助这群正在困苦中的人,找寻真相的出口吗?

 

 

02

思考判断的智慧

 

对于《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有何看法?电视电影编导岳清清在受访时回应,这部剧不是要从单一面向来呈现社会的样貌,而是从加害者与受害者两方家属陷入的极端处境与立场为主轴。

 

同时在后续发展所涉及的医生、法官、媒体、旁观者等不同角度,对事情的解剖面向,来观察社会议题的动向,剧中也点出许多细节让观众探讨。

 

以创作角度来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用媒体舆论与社群网络导入剧本,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以媒体社群舆论来判定事情是对或错?

 

这些答案是否能够找寻真正的真相?”她说,剧中的法扶律师王赦(吴慷仁饰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他的对白与思绪中,有如带领我们去找寻事情真相的影子。

 

 

她也说,王赦角色的塑造给了社会很大的提醒,王赦知道就算把加害人处死刑,事情一样没有被解决,社会仍然存留着”为什么”的疑惑,加害人杀人的背后动机到底是什么?

 

留下的永远是未解开的真相,也让社会无法预防下一个加害者及悲剧的发生。

 

岳清清提醒大众,”其实我们都应该要有像王赦一样的思考智慧,在碰触到任何讯息时,都应该安静思考讯息的真确度,在事情还未有结果时,也绝对不能以表像断定他人是否对或错。”

 

《我们与恶的距离》除了呈现加害者与被害者家属的纠缠交织,这部剧也以客观的角度,表现出真实媒体工作的生活形式。

 

在收视率竞争的环境下,媒体人的使命先是”快狠准”,之后才是对事情真相的澄清。这样的紧张与压力氛围,媒体领域也在恶性循环中,逐渐塑造了整个媒体产业的病态。

 

 

03

受苦的心如何得到救赎

 

此外,在社会舆论所施加的压力下,加害者家属只能以”逃避”作为求生的唯一选择,但他们并非不想逃避面对而是无能为力面对。

 

其实,加害者家属即便躲到何处,心却永远躲不了负着加害人杀人动机的疑问,也一辈子活在身为加害人家属的后悔检视及自责控诉中。

 

岳清清导演说:”当我们将剧情对照现实社会时,是否也应该不再二度霸凌,而是给加害者家属多一点的同情心与怜悯心?”

 

《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吕莳媛也曾在受访中提到,她相信唯有大家愿意面对,受苦的心才可能得到救赎,社会对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的理解与关怀都很少,更不要说加害人了,有些伤痛真的是需要协助,才能得到舒缓继续往下走。

 

 

04

其实我们都是罪人

 

岳清清也举圣经约翰福音第8章”行淫的女人”的例子表示,当时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对照王赦在剧中的对白“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

 

我们可以说,在不知道价值与真理时,我们会以好人与坏人来分辨善恶,但在基督信仰里我们知道自己都是罪人,所以我们也没有论断他人的权利。

 

“善与恶都是世界给我们衡量别人的一把尺。”她说,在杂乱的世界里,善与恶都是存在的,但人却没有办法对善恶有完全正确的答案。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更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在未经判断的状态下作出议论,而应去思考“为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不仅把事情带到上帝面前祷告,也从主动关心及陪伴受伤的灵魂,才是活出基督的样式!

 

她也建议,教会可以用《我们与恶的距离》作为教育青少年的教材与模板,以不同人物的角色进行讨论,甚至角色扮演探讨自己会怎么办?

 

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帮助年轻人对社会有更真实性的认识,从故事情境中找到如何关怀社会上,与自己不同处境的人。

 

— 完 

 

版权声明

本文经授权,选编自“基督教论坛报”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发布日期: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