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站《后浪》引爆全网,那幅缺失的画像是什么?

作者:金马可
61207-millenials-simon-maage-706908-unsplash.1200w.tn.jpg
 

作者:金马可

 

青年节前,“哔哩哔哩”(bilibili)网站上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火遍朋友圈,引发了激烈讨论。

 

有人说,《后浪》揭开了现实的伤口,那就是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善于贴标签、却缺乏真正对话的时代。我们都在述说,也渴望被理解,却又无法理解彼此,这是生命里缺失的画像。

 

《后浪》为我们揭开了真相,但要去哪里寻找答案呢?

 

 

"数字代沟"文化剥离,生命画像何处寻回

 

 

01

“B站”群像

 

哔哩哔哩制作发布的声势浩大的《后浪》短视频,除了在CCTV黄金时段播放外,也联合各大主流媒体助力。这段视频旨在为年轻人发声,让公众重新定义这时代的青年。

 

https://v.qq.com/x/page/g0960yhh77p.html

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哔哩哔哩,是年轻人的二次元社区、弹幕视频网站以及在线聚合视频社区,俗称“B站”。从起初模仿弹幕网站AcFun,到后来快速发展为不限于二次元领域的社区,B站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粉丝。

 

2019年,B站已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从年龄来看,90后与00后用户占比高达72.26%,其中24岁以下用户占比38.51%,25-30岁用户占比33.75%。由此可以看出,B站用户多为学生群体和30岁以下的年轻工作者。[1]

 

这些用户群像中,有一群重要的构成,他们是ACG(动画、漫画和游戏的总称)的爱好者。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造梗玩梗,跟风热点,比较容易接受亚文化,追求新奇、轻松和简单的事物。[2]

 

1522274586762973.jpg

 

 

02

《后浪》在寻求什么?

 

B站董事长陈睿对他们的描述耐人寻味,也反映出他所勾勒的《后浪》的核心思想:

 

在我看来,中国的00后和90后是非常牛逼的一代,因为他们从小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在教育上的充实,导致了他们真正是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的一代。为什么现在社会认为盗版是越来越可耻的一件事?我认为和90后这代的成长非常有关系,他们是真正尊重知识产权的一代,他们是真正鄙视插队、鄙视走后门的一代,他们是真正拥有自信的一代。[3]

 

后浪》不仅寻求社会对这个时代的青年的认同与再定义,而且也希望公众能够认识自己。它甚至假定了人们对这个视频的不同反应,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年轻人应该容得下更多元的审美和观念。”

 

澎湃新闻这样评论道:青春的胜利,不是对其他人的冒犯和颠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在“后喻时代”里要学会承认,这一代年轻人掌握了远超上一辈人的才能和知识,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很多领域足以反哺前辈。那道深深的“数字代沟”应该被跨越,世代之间不断重复的误解和不信任,也应用对话消弭。这就是何冰讲的“满怀羡慕”。[4]

 

其实,《后浪》本身就在寻求理解,强调多元,正是因为它需要被接纳、被包容。

 

那么,它的目的达到了吗?

 

 

 

03

《后浪》VS《前浪》

 

然而,《后浪》带来的奔涌不是青年人的奋起,而是全网的热议。有些人截取视频中的短句,然后分享转发《后浪》的整个视频。

 

当然,也有人开始批判反思这个视频内容。这些对《后浪》的评价,可分为四类:积极励志的作品、温暖治愈的作品、商业洗脑的作品以及夸张讨好的作品。

 

视频里有这样一段话: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有人说:“听听这些辞藻多么优美,却又多么苍白吧!”“B站《后浪》演讲简直是功勋盖国的老臣跟坐享其成的皇子的深情喊话。”更有激进者称:“B站的所谓宣言,不过是1966年5月16日通知的重演。”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则说:“B站《后浪》演讲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我忍不住去看了看。我得诚实地承认,我不喜欢这个演讲。不喜欢的两点:1. 太讨好后浪了;2. 把前浪塑造得太鸡贼了。”[5]

 

当《后浪》发布没过多久,一个名为《前浪:bilibil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的视频也随之而来,内容采用了《后浪》的演讲音频,然而画面却是各种拼接的与之截然相反的内容。在强烈的对比下,嘲讽味十足,网友瞬间挤爆了评论区。

 

在评论中,有几段话引人深思:

 

 

 

“浅洼龟 up主这个视频,我不敢说比原版演讲更加贴近青年的生活,至少更加贴近1.3亿(如果有这么多的话)B小将的生活。”

 

“年轻人真的获得更多选择了吗?后浪为何要奔涌?难道不是前浪逼太紧了吗?当然,反思过后,作为年轻人,我们依旧要反抗和学习这个资本垄断又希望尚存的时代。”

 

还有人说:“都在说着宏大的构想,伟大的时代,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即构成这个时代的个体。当同情心和同理心被一句句相信这个相信那个掩埋,个体的悲惨被迫消失,很难说这是个好时代。”

 

……

 

不论是《后浪》的浮华,还是《前浪》的写实讽刺;无论是大家的宏论还是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的评论,正是这个不断塑造多元化的时代会有的画像。

 

或许,就像B站董事长陈睿所说的:“其实,承认时代、科技赋予这一代年轻人的特殊权重,并不是‘无脑媚青 ’,也不为了挑动代际矛盾。”然而,当这些多元并存于一幅画像时,真正的理解与接纳的需求就会发出声响。

 

maxresdefault.jpg

 

 

04

缺失的画像

 

有网友说:“《广告狂人》里有个情节,广告公司员工们正聚在一起,对甲壳虫新广告指指点点,颇为鄙夷,这时身为创意总监的男主角对他们说:散了吧,你们正在讨论它,这条广告已经成功了。B站的这条广告也很成功。”

 

但真的成功了吗?三川玲发出三问:“为什么要把本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他们?为什么要把不该有的敬意献给年轻人?为什么讨好年轻人变成整个社会的‘zz正确’?”

 

这些问题值得回应。它们也勾勒出一幅生命缺失的画像,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描绘的那样:

 

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是一个不断缔造热点以博取眼球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对立与争论的时代。限流与精准的4.0.4,都在迫使人们失去独立思考与判断。

 

青年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但一旦开始独立思考,就会发现与周遭格格不入。青年人需要群体认同感和参与感,所以他们热衷参与粉红大军的一次次讨伐。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是无解的。[6]

 

“后浪们”常被嘲笑缺乏独立,甚至是被贴上“无脑”、“宅家”和“纵欲”的标签,这真的只是他们的问题吗?将他们与所处的其他群体与文化剥离合适吗?

 

B站《后浪》的成功,是商业营销的成功,却不能为这些“后浪们”赢得再定义。这答案,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寻见。

 

bilibili.jpg

 

 

05

如何找寻缺失的那一块?

 

这所有的问题都在反映一个真相:人需要认可,生命缺失的画像需要寻回。剥开混乱的抱怨、指责,文化的探寻也能刺透人性的恶与丑陋,却无法给生命提供出路。

 

因为《圣经》说根本的问题是罪,人选择了背叛上帝,偏行己路。揭露罪也无法得到救赎,因为救赎需要付上工价,这工价就是基督的死。因此,我们便可明白《圣经》所说的福音的意义:上帝拯救罪人——这些决意背叛祂的人。文化的追讨若不回到福音,只会成为深渊中的呼喊;然而,福音却是刺入深渊的一束光,照亮黑暗。

 

“后浪们”的再定义,是B站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父母的财富与知识无法满足的渴望,是“zz正确”无法承担的责任。

 

其实,无论“后浪”还是“前浪”,所有的缺失都在将人引向那唯一的满足者,就是那位决意以失去自己的爱子的代价也要赎回背叛者的上帝。祂可以真正帮我们找回生命中丢失的最重要的那一块。

 

pexels-photo-2047905.jpeg

注释:

[1] 人都是产品经理,《哔哩哔哩,如何用产品细节打动年轻人?》,来自《今日头条》链接:http://8rr.co/ePE2

[2] 同上。

[3] IT之家(仲平),《B站人群画像公布:1亿活跃用户,17岁以下占主流》,来自《IT之家》链接:http://8rr.co/ePEz

[4] 澎湃新闻,《马上评|《后浪》火爆,把两代人的交心“打上公屏”》,来自《今日头条》链接:http://8rr.co/ePEy

[5] 三川玲,《B站,请停止对年轻人的讨好喊话》,发布于其个人公众号。

[6] 郁风《青年谈<后浪>:我们真的有选择的权利吗?》,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

 

 

 

我们都如羊走迷,

各人偏行己路。

 

 

- 以赛亚书 53:6a -

 

 

- End -

 

 

作者简介:

金马可,80后,两个孩子的父亲,教会传道。

 

 

发布日期: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