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与苦难的遐想

作者:苏小和   来源:蔚蓝色

死亡是人类恒久的功课。我们每天都听见死亡的消息。陌生的人死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声叹息,亲人死了,是一份悲痛,或者绝望。后来,轮到我们自己要死了。死亡是什么?我做好准备了吗?是恐惧还是麻木,是欢歌还是悲伤,我想清楚了吗?

海德格尔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死亡问题。事实上哲学的追问,也不能解释死亡的意义。所以才有超验的信仰命题。好多年前,我看见过李叔同先生临终提笔,悲欣交集。这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远远越过了中国人的大团圆情结。其中有无法释怀的悲伤,但也有他急切地要拥抱的喜悦。人们习惯性的看到了悲伤,发出一阵阵哀叹,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死亡的命题里面,那种我们完全陌生的幸福感与跳跃感。

年轻的时候附庸风雅,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当我读到,“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觉得句子神奇,有一种陌生的撞击感,但是不明就里。后来我通读了《圣经》,学会了祷告。我理解了复活的意义,人是永恒的人,在时间的意义上,过去,当下,未来,总是以个体的人作为场域来实现。当我获得一种来自上帝的启示,我立即拥有了一种时间的价值和空间的价值,从此我拥有属于我的范畴,我有战胜死亡的能力,或者说我不用惧怕,因为神已经帮助我战胜了死亡,我想我的生命不是一个偶然的出现,而是必然的存在。我独一无二,我价值连城。

另外一个必须直面的主题,就是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至少有两个属性,第一,苦难挥之不去,男人必须流血流汗才能糊口,女人必须饱受生育之苦。第二,苦难让人生变得深刻。悲剧的诞生,是苦难的彰显,也是人性的深刻的表征。这是一个二律背反。作为人,我们都不愿意直面苦难,但是苦难却始终与我们结伴同行。我们想办法回避、消解苦难,但是苦难却更加深重。而一旦我们直面苦难,在苦难里面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又会发现,生命会出现一种灿烂的张力。这种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我说的是艺术,是那些伟大的作品。

就我自己而言,我活到现在,我很感激苦难。如果没有我几乎无力承担的苦难,我走不到今天。我的不算特别苍老的怀里,曾经躺下过两个死去的亲人,我的哥哥是医生,29岁就死于癌症,他最后一口气息在我的怀里终结,那一年是1989年,他不到30岁,而我20刚刚出头。我的父亲最后一滴眼泪,也是在我的怀里流完,他死于白血病。那是2001年,我刚来北京,住在地下室,两手空空,身无分文。

许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亲人的死亡让我成熟,是苦难历练了我。现在我带着我的母亲,活在北京这座我暂住着的城市。母亲正在一天天苍老,我清晰地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但我知道,这就是人生,为此我等待着母亲的死亡,等待着我的死亡。



因为死亡是一种结束,更是一种开始。

发布日期: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