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是2014年5月推出、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汇集各路艺术大腕的最新鼎力之作。这部影片入选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好评如潮。
一位父亲,陆焉识(陈道明饰),在文革期间沦为劳改犯,在劳改农场迁徙之际逃亡,竭尽全力试图逃回家探望妻儿;一位母亲,冯婉喻(巩俐饰),不顾株连全家的威胁警告,带着为丈夫预备的被褥和连夜赶制的一整袋馒头,赶去火车站偷会十几年音信全无的丈夫;一位女儿,从未见过父亲,无法理解身为人民公敌的父亲,而自己的芭蕾舞之梦又因父亲的逃亡行将幻灭。第二天,火车站上,匆匆赶来的母亲,和桥洞下如乞丐一样躲藏的父亲几乎相会,却终未相会,在母亲“焉识,快跑!快跑!”声嘶力竭地喊叫声中,父亲因女儿大义灭亲的告密而被追来的公安抓捕,热腾腾的馒头滚落一地,母亲父亲的心破碎一地。
春去秋来,终于,父亲得以平反,归来了。
然而,母亲却不再认得他。母亲患病了,她的记忆停留在过去,在母亲眼中,归来的父亲是曾经伤害他的人;女儿是她无法原谅的人,她不允许女儿回家。母亲收到父亲的来信,5号归来。每一个月的5号,痴痴地到火车站去等候父亲,而归来的父亲一步步走到她眼前,深情地凝视着她,母亲却丝毫不能认出眼前的爱人,依旧渴望又目光茫然地等待,等到所有的人散尽。父亲只好住在附近的小屋,一边照顾她守护她,一边千方百计试图唤醒她的记忆。
他搬来一整箱过去在狱中二十多年写给母亲的从未发出的信,一封封念给她听,又写来新的信,告诉她要原谅女儿允许女儿回家;他拉着车带着母亲,每月5号,月月到车站,亲手举着写着自己姓名的接站牌,陪伴母亲,一起望眼欲穿,等待自己归来。年复一年,人渐老,母亲还在等,等她心中的爱归来;她痴心等的爱就陪在她身边,为她裹紧身上的棉衣,为她打伞,风里雨里大雪纷飞,陪伴着她,一起静静地等待……
有人说,这部电影再次反映文革带来的伤痛;有人说这部电影呈现了被命运捉弄,却依然执着的爱;有人说这部电影荒唐离奇……
文革已去38年,有数不清的创伤文学、伤痕小说、反思影剧,难道我们还需要再添加一步影片,来再现我们当年的伤痛吗?这部电影,超越了对昔日悲剧痛苦的诉说,超越了诸般是是非非的评论。当女儿愧疚地告诉父亲“当年是我告的密。”“我早就知道”父亲爱女儿依旧;当女儿哭喊:“妈妈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做错的那一件事!”,所有的怨恨已经溶化;当父亲寻索当年打伤欺辱母亲,直接造成母亲失忆的罪魁,那罪魁的妻子痛苦地叫喊“他是好人,你们把他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丢下我们母子没有音信!”,父亲默然转身,谁是谁非的论断在一样的创痛中默然放下。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见,命运如大浪淘沙,当喧嚣散尽,当尘埃落定,沉淀在人心底的真爱依然闪烁。那种爱,隽永执着、不离不弃,这是向世界在展现中国的普通民众历经苦难后对爱的诠释。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并没有停留在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影片接着带我们进入看起来荒唐离奇,却精彩深沉的一幕。
有人说,这一幕故事只是特例,毕竟母亲身患罕见的特殊病症,才带来后面的故事。我们普通人,记忆力好好的,这样的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焉识《归来》,是否真正归来?爱,迷失了,母亲等待爱的归来,而她等待的爱已经归来,她却不认识这份爱。这让我想起千年来犹太人的等待,他们等待弥赛亚的归来,他们望眼欲穿等待的弥赛亚归来了,他们却不认识,不仅不认识,还亲手把他送上了十字架;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文化之祖老子对道的向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想起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苍凉渴盼之语。我们也在等待,等待天地之道,渴盼了千年,等待了千年。
今天,我们痴心等待的,是不是也像父亲,已经归来,我们却不愿相认?
我们的渴盼有多深?我们的迷失有多久远?我们天上的父亲,爱怜又耐心地守护在我们身边,运用千般智能调动一切呼唤我们,呼唤我们从迷失的路上归回,他等待我们苏醒归来的那一天。
(文章首发《使者》,授权转载,使用时略有改动。文章原标题:《归来的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