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一片—寻找治霾的精神支点(上)

作者:刘阳   来源:境界

面对雾霾,不能靠精神胜利法,但确实要找到治霾的精神支点,在技术性的应对之外,在人心中撬动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与环保有关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策略。

面对雾霾

在两会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欲耗资5亿元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雾霾实验室。两会上,雾霾成为意料之中的热点话题,环保部的记者招待会几乎成为了“霾”怨会。

1974年,中国兰州西固地区发生了首次空气污染事件,距今刚好40年。据人民网信息,据国际医学界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报告,40年间,雾霾导致中国人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四倍之多,环保部的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恶化的空气更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早死。当年伦敦花了五十多年时间才摘掉“雾都”的帽子,难怪媒体报道,北京已经有人等不及,一家涉外学校花费500万美元为学生们建了一个防霾帐篷。

更有意思的人,是热衷传播传统文化的于丹。她的微博言论被网友戏称为“精神除霾法”—“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面对雾霾,不能靠精神胜利法,但确实要找到治霾的精神支点,在技术性的应对之外,在人心中撬动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与环保有关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策略。

“自然至上”的陷阱

若要以传统文化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不必非得跟随于丹的心灵鸡汤的套路。其实,环保主义者确实曾转向东方寻找思想资源,在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里看到了以东方救济西方的理论可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名言,自然具有最高价值,是一切的终极根本。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万物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下之分。这很接近西方以生态为中心的观念。但是这个“道”,自己不会开口说话,也不是谁都能搞懂的,只有圣人才能琢磨明白。

西方深层生态学者与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人在自然生态面前没有任何优先性,而被保护的自然、生态或动物都无法开口讲话,所以就只好由少数专家、精英代言。这与老子似乎是隔代的知音。

这种理念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有少数精英懂得什么行为对自然最好,发出公众无法反驳也无法证伪的权威意见,公众只有服从的份,于是专家治国就取代了民主制度。如果这些成为现实,或许雾霾除掉了,心霾却更浓—人类将不得不痛苦地选择,是否愿意在天高气爽中做一个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

各家学说

如果自然被过度高举,将导致人的创造和自由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因为人生和历史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自由和创造,而在于模仿自然的和谐和秩序。

这种世界观所追求的乌托邦是“小国寡民”:即使有机器,也不使用;虽有车船,无处可坐;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幅图景值得每个以环保为终极追求的人士深思。

另有一些环保人士选择重新拥抱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以为维持自然在原始巫术信仰中的神圣面纱,就可以阻挡人类破坏环境的步伐。这也无非是想为环保行动获得世界观层面的根基和动力,却误入歧途,因为要让人类重新回到巫术世界,认为每棵树上都附着一个精灵,因此绝对不能滥砍滥伐,实在有点难。

未完待续

(原标题:寻找治霾的精神支点)

发布日期:201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