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母到毁灭者

作者:一尘   来源:根基成长教育

常听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意思是:孩子会照出父母的样子。当我的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我越来越真实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这面镜子威力极大,不仅反应出父母外在的行为习惯、语气语调,而且连父母内心隐藏的黑暗角落也曝露出来了。“我爱你”背后隐藏的动机和哲学是什么,是交易,是恐惧,还是分享流露,孩子虽然不说,但他们的生命却无声的在宣告背后的真相。

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女教师,为了她天才的儿子辞去工作做了全职妈妈。当有一天她的儿子因流连网吧而彻夜不归时,她的心被撕裂了。众人非议的目光下,她牵着儿子的手默默走回家。之后,她强行抱着儿子从高层的窗户一跃而下……

这位母亲,为了培养天才儿子,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全部心思扑到孩子身上。她能做出这样的牺牲可以算作是煞费苦心了。可是,爱的越深,恨的越重,当儿子未能如母亲所愿,甚至公然反抗,让母亲在众人面前无法抬头的时候,曾经的慈母做出了一个恐怖的决定:成为自己与儿子生命的终结者,以此来表明对自己对儿子的完全绝望。

悲剧的源头:真爱与假爱

每个人的里面都有一种最深层的渴望,就是与某个人联接,完全敞开,不需要任何隐藏和掩饰,真实地呈现本来的自己。如果那个人接受你本来的样子,你会感到安全和舒适。但是人类仿佛患上了孤独症,即使最先进的通讯手段也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联接,人人都在装样子,就算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并彼此无条件地接纳。

真爱是无条件的,爱的是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行为和表现。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无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有多么失败,父母的爱永不离开他。可假爱是有条件的,爱的是孩子的表现和结果,“如果你怎么样我就爱你”,“因为你如何所以我爱你”。真爱本于认识到生命本来的价值,假爱认为对我有用才有价值;真爱是无私的奉献,无怨无悔,假爱是投资,必须有回应。当父母把养育孩子当作投资时,付出代价,却没有得到回应,爱就会变成恨,更深的爱会变成更深的恨,最后可能带来双方的毁灭。

爱,要不要赚取

人生的一切麻烦,都从苦苦赚取、赢得父母的爱开始。父母可以向自己问几个挑战性的问题:你的孩子在你面前,是需要用表现来赚取爱,还是做他真实的自己?当你的孩子表现好时,你可以爱他,当他带给你伤害、挫败感时,你还爱不爱他?你还和他站在一起吗?父母也可以问孩子两个问题: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当你犯了个很大的错误,你觉得爸爸妈妈还爱你吗?无论你的回答与孩子的回答是怎样的,从现在开始,让你的孩子知道:他不需要装,也不需要靠表现来赚取爱,父母对他的爱永不会减少。

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位自闭症的孩子,已经十八岁了。当她回首这些年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她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不能为我做什么,但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生命,我领受的要比给予的多得多。我现在越来越明白,我爱的就是这样的他。”当对方不能做什么,那白白领受的爱就是恩典。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完全是出于恩典。

警惕:爱的动机

通常,当我们听到“我爱你”这三个字时,要很小心,因为这三个字后面隐藏着三种不同的动机:一种是交换式的爱,我爱你,你也要爱我,我爱你这么多,为什么你让我难过?第二种是恐惧式的爱,因为畏惧而不得不表现出爱的样子。第三种是分享式的爱,当你被爱充满时,你就自然而然地想分给别人,得不到回应也没有关系。这种分享式的爱,付出的人心甘乐意,接收的人没有压力,其动机是分享恩典。

在无条件接纳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安全感,表现出安静、自尊、尊重别人、真实、有价值感;而不被接纳的孩子,会有恐惧,表现为折腾、停滞、自卑或自大、撒谎、没有价值感。

在我们人生的路程中,常常会被人贴标签,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样一个事实:他是按照他本来的样子被爱的,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谁。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会被别人的标签主宰命运,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原标题:从慈母到毁灭者)

发布日期: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