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心灵鸡汤版《论语》-娱乐大众还是“愚乐大众”?

作者:紫晶   来源:教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而迅速蹿红,名扬海内外。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极度走俏、畅销。显然,她在市场上赢了,因为市场以受众与发行图书的数量为硬道理。但数量是否能说明一切,说明这样的学识是有真学术含量,以及这是求真的学术吗?还是玩弄经典,娱乐大众甚至是“愚乐大众”呢?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吗?有人称她是“不学而术”,缺乏对经典的扎实研究与正确解读的基础。

当代通俗文化

于丹是当代批量化文化生产机制的产物。就像这个机制曾经创造了超女、郭德刚、张艺谋、易中天、王朔一样,它也创造了于丹这个可以供大众消费的文化符号。北大、清华等校十博士称她为:“学术超女”,称她所讲的是“心灵鸡汤版《论语》”。

从于丹现象我们看到了当今民众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是真实存在的需求。关键在于,于丹对经典的解读、受众对于丹的“追星”、对文化生产机制的热衷,对于经典的“求真”与普及是祸还是福?如果所认可并推崇的不是经典,而是伪经典,这势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越推广负面影响就越大,离经典就越远。

今日推销圣经

在今日教会讲台上,也需要将圣经这一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讲,但不可以庸俗化地传讲,大甩卖地“推销”。圣经是“廉价的真理”吗?是大打折扣的真道吗?我们能否采取于丹的方式——品茶冥想而不做研读预备——去传讲普及神的话呢?若像于丹这样解释经典,论语就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于丹写的了;圣经就不是上帝所默示的,而是释经者默想得出的了。

采访李泽厚

记者就于丹现象采访李泽厚时,李老说于丹所做的是类似布道的工作,她像一个布道者,具有布道者一样的功能:稳定社会、慰安人际、安贫乐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于丹是“传道人”。但当记者问李老是否想过作一个“布道者”时,他就急于要表明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兴趣做这样的“布道者”。他还说,如果他的学术研究书籍一下子畅销250万册,那就彻底失败了。这话颇耐人寻味。

“求真”的动机vs“求利”的动机

释经者需要有“求真”的动机,而不是“求利”的动机。今日有人释经或听讲也是以求利为动机的。他们要讲的和要听的,是经典当中他认为有用的,这实是对经典的一厢情愿的使用,甚至不惜牺牲经典的本意,而成全他们自己的意思,名义上却又说是在讲经论典。从释经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在使用释入法(我注六经);而对经典的解释,惟有以释出法(六经注我)为进路,才能求得真理。

如果教会中的布道者像于丹那样把经典放在一边,不去研究,不作治学求真的工夫,只是气定神闲地冥想,想受众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惟独不去想圣经本身讲什么,这样的心得与“亮光”会与圣经真理谬之千里。

释经者的思维要首先接受圣经“纯正话语规模”的规范,否则会产生很多的异端、极端思想,对教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故此,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未完待续

(原标题:从“于丹现象”反思教会讲台事奉)

发布日期: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