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论语》vs讲道中“道”缺席

作者:紫晶   来源:教会

于丹讲《论语》的主要功夫,是为观众广征博引古今中外故事,凑故事,找“乐子”,以听众一饱耳福,听得津津有味为目标。她的这种“备课”和传讲方式,酷似教会中有些传道人准备讲章和讲道的方式。讲道前,确定一个主题,找一段经文,然后开始搜寻众多故事、见证。讲道时,说完主题,念完经文,就开始开故事会、见证会了,甚至偏离主题也浑然不觉。长此以往,会众和讲道人达成默契,只对这样的讲道感兴趣,尽管这样的讲道内容中“道”缺席。

于丹讲《论语》

于丹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坦言,“《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点小故事,鼓捣到一起。”她自己是研究传播的,她说,若把经典整得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于是乎,她不需要对经典深邃的学理作深入的研究学习,就可以站在讲坛上开始“布道”,带领听众脱离经典学理,开故事会,并使听众觉得她学识渊博。

她的这种“备课”和传讲方式,酷似教会中有些传道人准备讲章和讲道的方式。讲道前,确定一个主题,找一段经文,然后开始搜寻众多故事、见证。讲道时,说完主题,念完经文,就开始开故事会、见证会了,甚至偏离主题也浑然不觉。长此以往,会众和讲道人达成默契,只对这样的讲道感兴趣,尽管这样的讲道内容中“道”缺席。这样的教会特别反对深入研读圣经,觉得那是在读死书,解释“叫人死”的“字句”。“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谬的言语”,这样的圣经教训不知是否能给这样的教会带来些许责备与提醒。

于丹一厢情愿地认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基于这样的主题“为我所用”地改写《论语》,偏离经典“法度”地肆意发挥自己的“新意”,并强加给孔子这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于丹定意要把孔子改装成这个模样)。若是这样的话,一千个人就能出一千本《论语》了,但经典是确定且唯一的,其它的只能是“伪经”。

讲道中“道”缺席

今天,我们想当然地把圣经当作一部教人修身的道德课本,或是一部人生智慧集,或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讲台上宣讲,那这就不是讲道。因为圣经原是上帝所默示的,“叫人知道内中有永生”。传道人在讲台上要宣讲的是“道”的本体——耶稣基督,而非只在那里做人生哲学、处世智慧类的演讲以表明自己的博学。博学的保罗立定心志传讲“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才是真正的传道人。

教会讲台上,有人有意或无意地牺牲圣经的本意,篡改圣经内容,降低真理的标准,以迎合会众的口味。比如以荣耀神学为指导的布道,就像不少产品的推销员那样,只讲好处,不讲坏处。这样的布道者信手拈来地讲圣经中有关祝福的内容,却忽略不讲作门徒的代价,忽略“十字架”与祝福“冠冕”的关联。

这样就把圣经的核心—为人的罪走上十字架的基督耶稣—抽掉了,让圣经的真理面目全非,已经是“另一福音”。而没有十字架苦难就能得到全部祝福的观念,特别符合“速成主义”、“享乐主义”的现代人的口味,一时间,教会涌入了足够可观的“道”的消费者,产生了大量的听道者(当然听的已经不是道了)。教会要人数,但要的是寻求圣经真理、归从真道的得救人数,不是要滥竽充数的发展与复兴,教会的发展始终都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教会复兴首要的是会众对圣经真理的渴慕,是真道的复兴,否则都会潮起潮落,昙花一现。

(原标题:从“于丹现象”反思教会讲台事奉 )

发布日期: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