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一路披红挂彩,在各种电影节中让儒雅的李导拿奖拿到手软。在华人导演中我一直比较喜欢李安婉约、舒展的风格,他的作品大多属于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细腻、内敛、平和中见大气。虽早就听说《断背山》是写同性恋情的故事,但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就可以成为艺术中表现的,只是看如何表现。我想看一看李安在《喜宴》之後,为何选择了又一个同性恋故事?更想知道大量异性恋观众因何而产生情感共鸣?
电影讲述在美国怀俄明州,年轻牛仔艾尼斯与阿尔玛订婚後,为了赚钱买点地来到农场牧羊,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牧场与另一年轻牛仔杰克相识,一同工作而成为好友。
在一个气温骤降的午夜,杰克与艾尼斯同挤在一顶小帐篷中,酒後的半梦半醒间发生了“性”的接触。随後,他们昼夜欢逐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星月之下,以至于疏忽了放羊的职责。赶羊下山後,断背山的“如梦时光”结束了,他们虽彼此不舍仍分手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艾尼斯与阿尔玛在教堂结婚并生了两个女儿,杰克也爱上一位美丽富有的女牛仔,并结婚育有一子。
4年後杰克和艾尼斯再见时,急不可耐地在艾家的楼下热吻,被其妻目睹。从此,其妻一直痛苦隐忍著面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谎言,直到最後离开他。艾尼斯与杰克每年以钓鱼为名约会于荒山野岭,但艾尼斯因担心他人的目光和不好的结局而拒绝与杰克一起生活。
直到杰克意外死亡,才到他老家想带杰克的骨灰回到断背山去埋在他们初见的地方,杰克父亲不允後,艾尼斯带回了两件套在一起的旧衬衫,这是他们在断背山分手时穿的。他没有再去断背山,而是将一张断背山的明信片钉在他旅行车墙上。
必须承认李安的《断背山》拍得非常美,特别是那些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国版的“世外桃源”。李安说,“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座‘断背山’,那可能是最黑暗的部分,让我在拍摄时也经常感到害怕。”
李安是拍出了人心中的“黑暗部分”而使人震惊,赚得人的眼泪吗?或者仅是因人们想了解同性恋情的发展,而对这部电影感兴趣吗?我觉得都不是!李安运用了他高超、娴熟的电影语言(完美的镜头画面、紧凑简洁的故事结构、内敛抒情的诗意氛围),为渴望逃避现实的现代人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
艾尼斯与妻子阿尔玛也有欢乐的时光,然而,孩子出生後烦琐的家务、吵闹贫穷的生活、对孩子对妻子对家庭的责任使他渴望逃避,与其说他是因为性取向、因为对杰克的“爱”而怀念断背山,不如说他是为了心灵中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责任的畏惧,而怀念向往“世外桃源”——断背山。
在他的潜意识中,是为了能避开眼前“异性爱”(婚姻、生子)带来的各种麻烦,而选择或说是让“同性恋”的性取向浮出潜意识的水面。
中国佛道的“出世”观渗入了李安的作品,引发了被现实生活榨得枯乾的现代人心灵中的共鸣。坐在影院中的男女老少,无论其性取向如何,心中无不带著各种生活的疲惫与压力,此刻正好可以与艾尼斯一起向往“断背山”。
李安这部影片中的败笔,就在于对两位妻子、两个婚姻简单化、标签化的处理。彷佛男人们的过错都来自于女人的不可爱,彷佛犯罪者的过错都源于无辜者,就连她俩婚後外形的设计都抹除了任何美好。这就如同《中国式离婚》一样,东方男人心中的黑暗,也在李安这位跨文化导演的作品中显露无遗,这实在让喜爱李安的我感到叹息。用这种手法给“背叛”以理由,为男主人公弃女性而贪恋男子找一个藉口,实在是幼稚而浅薄的。
那麽,是什麽感动李安来拍这个故事,甚至不惜寻找种种“理由”说服自己也说服观众来欣赏这段“同性恋情”呢?
李安说∶“我读过这个故事後,它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因为影片描写的是爱情,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如果谈到爱情,我爱我太太或者去爱一个男人是没有区别的,想创造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障碍。”
可见,感动李安并最终感动观众的是“爱情”,一个有著巨大障碍的“爱情”。
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呢?“断背山”中两位年轻牛仔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由“性”趋向“情”的故事,渴望填补寂寞、缓释孤独为其主要初因。
从影片上看,他俩寒夜发生性关系之前,并没有“爱情”的存在,更没有“爱情”的表达。没有谈情说爱,没有一同对未来(结合,相守至死)的向往与誓约。他俩都是在肉体情欲和性发生的过程中“发现”并越来越感到“爱”对方。
荒岭牧羊的孤独寂寞;血气方刚的肉体情欲;寒夜中彼此取暖的需要;酒无法麻醉的对孤独的惧怕和对拥抱的渴望 ┅┅这由“需要”而引发“性”(肉体的满足),由“性”而生“情”(精神的满足),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
因为今天我们的“爱情”大都羽翼残缺不能飞翔,婚前性行为、试婚、婚外情、不断地更换性伴侣(抱括轻易地离婚、结婚)、同性恋,等等,我们的爱情不再是由以对方为中心的“爱慕”生“情”,而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寻求”与“满足”。
寻求对“我”自身价值的认同;填补“我”的空虚;解决“我”的寂寞;找一个“我”的避难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因此,即便如李安所希望的那样“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不妨把性别撇在一边”,《断背山》中的“爱情”能如此感动李安,并且感动现代的人们,此事本身仍是让人悲叹不已。
因为,人世间的爱情已经由“爱慕而生情”沦落到“需求而苟合”;人们对理想爱情的期待也已经降低到“相互取暖”的生存层面。影片中感人的那份“执著”,已经不再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不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各自娶著别人、生著孩子,每年约会一二次,充满了谎言与无辜者眼泪的“执著”。
可见,连这样的“执著”也已经被看作童话;连这样的“爱情”也已经需要在“巨大障碍”下才能产生的“伟大”了。呜呼!比“性取向”更可悲的不是我们“爱”的堕落吗?爱之能力的堕落、感觉的堕落、标准的堕落、“梦”的堕落。
“爱”越来越远离了上帝给人的标竿;“爱情”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充满著实用功利的“等价”交换;人们对“爱情”的感觉越来越倾注于肉体而非精神。
情归何处?人们越来越缺乏付出爱的能力,也缺乏接受爱的能力,甚至缺乏梦想爱的能力。我们的“情”四处流浪,找不到家园,对每一块《新大陆》都充满期盼,其中包括断背山中的这段同性之恋。(未完待续)
(原标题:《情归何处?——看电影《断背山》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