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呐喊》
爱德华·蒙克,1863年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他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早期油画《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18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呐喊》,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
蒙克作品欣赏
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在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改变艺术风格。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这在《呐喊》中可见一斑。1890年代,蒙克倾向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瞬间。
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以《呐喊》为最有名,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趣,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传神力的状态。
蒙克作品欣赏
忠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後,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
早在1889年,26岁的蒙克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