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的宣教士启尔德:一家三代奉献在中国

作者:何大江

(上图为 启尔德入川时乘坐的木船。图片转自:照片中国)

启尔德雄心无限,他不会想到,来到四川两个月后,他就会跟新婚妻子永别——后者感染疾病去世。更不会想到,他一家三代将把总计72年的时间和心血,奉献给这个国家的医疗和高等教育。

(启尔德夫妇与四圣祠医院员工)

仁爱济民

启尔德的努力见到了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懂西医的医生和护士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希望创办医学教育,来解决缺乏人才的困境。

各方面的条件都在成熟。在中国实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已于1905年废除,清政府开始推行“办学校”的新政;而到达四川的外侨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先后建立了不少中小学,为创办医学教育进行了生源上的准备。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成立医科后,医院成为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的基地。启尔德又登上讲台,亲执教鞭,讲授生理学、眼科和化学等课程。同年,仁济医院护士学校也成立了,不过,当年只招收男生,次年才开始招收女生。

也是这一年,医院更名为仁济医院。这所当时四川最好的医院,也就是今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

除了成都四圣祠仁济医院,启尔德还在四川境内嘉定等多地创办了仁济医院。到1922年,全川境内的仁济医院就达到了11家。

启尔德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四川分会的发起者之一。1911年四川战事不断,“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相继爆发,清兵和政府军的伤亡都非常惨重。启尔德以红十字会的名义,亲率医疗队奔赴火线,设立临时医疗点救治伤员。他赤着脚,穿着草鞋,冒雨行走在泥泞的战场上。他本着人道主义之精神,不管伤者是清军或是革命军,皆全力救护。数月时间里,启尔德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救人无数。

启尔德夫妇创下的仁济男女医院,“仁济”二字是加拿大基督教英美会对教义Love(爱)和Mercy(同情怜悯)的中文概括,也暗合中国儒家仁爱济民的思想。而启尔德一生的作为,正是对这两个字的最好阐释,就如美国人Rev. James M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离开设备好的医院去为普普通通的士兵服务 ,而在当时士兵是不受人重视的。中国人都说他真正是一个完人,从未见过具有如此仁爱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1919年,启尔德回到加拿大休假,却因染肺炎而不幸病故。消息传到成都后,受他惠泽甚多的成都人,在祭祀孔子的文庙举办了中国传统的祭奠仪式,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基督徒的敬意。

一家三代铸传奇

启尔德在年轻时代,就加入了“基督教志愿者运动”,他怀着巨大的热情,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来封闭偏僻的四川,传播“天国”的理想。他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虽然经历了新婚妻子病逝,医院多次被毁等巨大的打击,但是心中的执著从来没有减弱过,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他当年创办的成都仁济医院,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西医入川120年历史地标和仁济文化品牌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又因为仁济医院的骨干加入了1946年由基督教各教会联合在华大附近新建的医科教学医院(即现今的华西医院),启尔德当年创办的医院,如今还发展成了一所世界上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

启尔德不仅是四川西医史的开创者,四川红十字运动的发起人,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护士专科学校和大学的奠基人。启尔德和启希贤的四个儿女,除长子出生在嘉定外,都生长在成都华西坝。他们的长子启真道在加拿大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在华大担任了生理学讲师。启真道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因此他的课程全部用中文教授。从1936年起,在长达10年左右的时间里,启真道担任了华大医牙学院总院长和医学院院长的职务。启真道的夫人启静卿曾在华西协合大学讲授儿科学和医学英语,她捐建的医科图书馆被命名为启静卿纪念图书馆。启真道的长女玛丽·埃莉诺,则是家族第三代在中国的医疗志愿者,她也曾在华大工作过数年。

从启尔德1891年来到中国,到1963年启真道离开香港回到加拿大,这个家族3代9口人为中国医学事业作了72年的奉献,铸就了史诗一般的传奇。

(原标题:《启尔德:一家三代奉献在中国》,来源:成都日报,略有删改)

发布日期: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