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圣经中的箴言,就是要指导人作个“智慧人”,过有智慧的生活。而中国人同样也讲求生活中的智慧,《论语》中的“君子”就是正确、合宜地生活在世上的人。
所谓处世之“道”,强调的是正确的关系。关系可分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延伸,而人与神的关系是这两个关系的基础。
《论语》与箴言都教导了许多具体的生活智能,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以及如何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两者都强调关系,但却有所不同。
箴言:教导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言1:7)箴言一开始就特别指明:真正的智慧来源于神,人对这智慧的学习与领受,也根基于对神的敬畏;不敬畏神就藐视智慧、不受训诲,这就是愚妄人。
箴言主要展示了以色列人教育的内容。所强调的教导,是人怎样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怎样活在祂所创造的世界里。所教导处事之道的智慧,是“认识神”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辐射。
现代人一般讲的知识是命题类的,箴言中所教导的知识(智能)基本上却是属于关系方面的。认识真理比知道它的命题更为重要,因此,认识神(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并将自己的生命委身于这认识中,就是智慧。这种认识影响到我们的处世之道,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论语:看重人的层层关系架构
中国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这“治”是要落实到做人,故“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做人就是要做个君子。谢文郁教授曾说:“《论语》 收集了上百条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论。归结起来,孔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完善的人格;一个社会能否出现一批君子,是这个社会是否走向仁治的关键一环。”
而君子的塑造,来自于道德教育。社会正常秩序的关键,靠的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而“正名”靠的是先“正人”(以道德教化使人知耻而走上正道)。1 “正名”也是谈到“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关系正确了,这种知识就能在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影响。
《论语》里谈到很多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特征。若从仁、礼两方面总结:仁:爱人、孝悌、忠恕、信、勇、直;礼:学礼而立、仁礼相关。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其范畴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
《论语》的教育内容强调的是道德。道德只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与神的关系。《论语》所考虑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性为主的关系。“君臣父子”的构架是一层层的人际关系,只到君王为止,而没有让神进入这一“正名”的关系体系中。
反思
“正名”就是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箴言中首先要摆正的,是个人与造物主上帝的关系,由此再建立正确的人与人的关系。由此,我主张基督信仰也是 要“正名”:“以神为神,以人为人”。以神人关系为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基石;而不是以社会层次为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基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生活才能实现这个价值?
箴言:靠神而不靠己
从箴言中看,人的生命和智慧都来自于耶和华,认识神并行在神所指示的善道中,就得神的保守,得以存留。人在世上有智慧地生活,合宜地处世,关键在于认 识神,认识神就能明白善道并行在其中。不仅“仁义、公平、正直”的善道是由神所定,行在善道中也是靠跟随神的带领,并受神的保护。“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 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3:5-6)
论语:自我的完善
孔子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成了 对君子人生轨迹的描述。从这样的君子人生境界看,重点在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自我的完善。“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渐高的 境界都建立于“而立”的自足。朱熹对“而立”的解释是“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要有处世的智慧,首先要做个君子,而学做人的第一条是“立志”。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参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志于道、据于德,都在于保守人的心。
“保守心"内容的差异
箴言中也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4:23)箴言与《论语》都强调保守自己的心之重要,但所保守的内容却不尽相同。箴言的“心”一词也是“心灵”,是神与人相交之处,需要保守的是与神的相交、对神的认识。而《论语》要保守的,是心中做好人的道理:“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而这当行之道出自人自己的评定,受良心和文化(社会道德观)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个“智慧人”心中的“道”是向神敞开的,因着“信”而跟随神、接受神的引领、修正,目标是一生行在神的旨意中。一个“君子”心中的“道”是固守不变的,“修己”不仅是为了“敬”,更高远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安百姓”的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的看法不同
箴言中,人生命的意义是造物主赐予,生命的价值是活出神的心意;神的赐予包括精神与物质,智慧人所求的就是行在神的道中。而《论语》中,生命意义是 “义”赋予,生命的价值是“载义”,故而精神与物质是分开的,“君子喻于义”(〈里仁〉),讲求“青史留名”的不朽观。
人生的价值观决定了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生老病死)。虽然《论语》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并大赞 简居、简行,简单快乐的生活(〈雍也〉),但因其“留名”的不朽观,不愿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在乎“好名声”,故而,从孔子本人到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难以 快乐无忧,这也是隐士们讥讽儒生的一点。
而箴言中论到人的生老病死,“他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 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 他与持守他的作生命树;持定他的,俱各有福。”(3:16-18)这里的“他”是指“智慧”,也是指赐智慧的神,是指人与神联合的关系(认识神)。高举智慧、怀抱智慧、走正直的路,就能延年益寿,而不在于是过简陋的生活还是过丰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