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敢于做平凡的人

作者:一尘整理   来源:根基成长教育

清华第17任校长梅贻琦,曾被学生们称为“永远的校长”。梅贻琦1889年生于天津,自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到清华工作,其间任校长17年,把清华从藉藉无名的留美预备学校,变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学。不仅如此,梅贻琦以他看似平平淡淡的生命,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

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就职清华大学校长后,梅贻琦在发表的一个公开演讲中说:“一个真正的大学不是要有多少大楼,而是要有大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他希望教授在教育和人格上,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对于“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哪一种人才呢?大学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提问,梅贻琦说,大学教育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全人格的教育,如果能够造就全人格的学生,将来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踏踏实实的做好。

梅贻琦以超人的眼光和热诚招揽大批学术精英。比如,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其间,清华聘请的教师还包括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等一代宗师,也有冯友兰、金岳霖、吴晗、李达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家,还有熊庆来、马大猷、华罗庚、林家翘、钱伟长、钱学森、吴有训、周培源、梁思成这样的中国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奠基者。

另外,通过发展民主管理体制,梅贻琦在清华营造了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使教授们充分发挥所能,而梅贻琦自己则是常常以“吾从众”的态度甘居幕后。

清正廉洁的品格

梅贻琦最让人们推崇的是一生的清正廉明。几次出任当时教育部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自掌管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可谓大权在握。

让我们看一看梅贻琦的住——西南联大岁月,他与普通教授一样租用的是民房,窄小,两把硬椅子放在台阶上算是客厅;行——学校配给他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了司机,安步当车。外出应酬,则以人力车代步;吃——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足;用——梅贻琦经常用废纸背面起草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现在有许多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着他廉洁的工作作风。

更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梅贻琦薪金不高,维持不了全家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致梅夫人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每天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

碍于梅贻琦校长的面子,卖糕时梅夫人遮遮掩掩,但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梅夫人挎篮卖糕赚钱贴补家用的事流传得很远。梅夫人还在联大西门旁铺块油布摆过地摊,卖些旧衣物和用毛线头编结的小物件等。让我们想一想,梅贻琦手中掌管的“清华资金”,再看一看他家中清贫的生活,让人感慨万千。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梅贻琦一生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住院期间他一直把一个黑色老式皮包紧紧抱在怀里,颇为神秘,周围人皆不知其内装何物。病逝后,在各方人士见证下打开,里面装的全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爽爽,毫厘不差。在场者无不唏嘘慨叹。

梅贻琦于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湾,他将自己近50年的人生默默奉献给了清华。他说,人最大的勇气就是敢于做一个平凡的人。

今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他任校长期间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却真正完成了一个作为教授的使命,他没有被称为大师,却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清华大师团队,成就了清华的历史。”

发布日期: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