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作者波爱修斯(Boethius,480-524),是欧洲中世纪初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神学史和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波爱修斯出身显赫的罗马贵族家庭,包括他自己在内,其家族三代任罗马城的首席执政官。波爱修斯童年失去双亲,受到罗马元老院首领西马库斯抚养,后来西马库斯成为波爱修斯的岳父。西马库斯对波爱修斯影响巨大,据载,他身上体现了基督教的德行和罗马传统的完美结合。波爱修斯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
在波爱修斯时代,罗马已沦为哥特人的附庸,而波爱修斯的才华与品格,受到东哥特王国国王狄奥多里库斯的赏识,并成为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面对哥特人统治罗马的难堪局面,他致力于排除各种困难,服务于罗马人的罗马。世事无常,523年,他被诬陷控以阴谋叛国罪,下在帕维亚监狱,于公元524年被秘密处死。而本书《哲学的慰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狱中写成的。
波爱修斯一生著述丰富,涵盖哲学、神学、逻辑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多方面,他在每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神学和哲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全书散文与诗歌交替,描述了作者与代表理性的哲学女神一起探讨人生与信仰的过程。
全书分五卷。第一卷描述自己的境遇;第二卷,他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全书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
在恶的问题上,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缺失说”,即认为恶是善的完满性的缺失,因而肯定了善的一元性和至善的存在。这一点,正是神学上的终极源头一元论的根基所在。
《哲学的慰藉》可说是波氏最伟大的作品。从一个身居高位的要人,沦落到监狱中,面对人生的失丧,波爱修斯内心极其痛苦。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他把自己的苦痛一一陈明,最后在信仰中获得自由。这个思辨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医治的过程,最后获得面对死亡和人生终局的智慧和宁静。
在其写作后到文艺复兴的1000年间,这本书是欧洲最流行、也最有影响的书,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奠基之作。尤其10-12世纪,有文化的人都读波爱修斯,以至于人们把10-12世纪称为波爱修斯时代。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本书深深影响了乔叟和但丁等人,甚至有当代学者如伯内特认为,这本书是仅次于《圣经》而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书,是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因为这本书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吸引了1000多年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全部注意力。
今天中国读书界开始在反思所谓一面倒的“黑暗中世纪”定调,越来越重视中世纪和近现代思想的不可割裂性,欣赏中世纪的思想成就,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慰藉》的出版颇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