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神国”与巴勒斯坦

作者:李民举   来源:恩福文化使团

敦煌出土的景教文献中,圣地巴勒斯坦被景教文献称为“石国”,意思是石头之国。这“石头之国”在中国文献中也有反映。唐朝宰相牛僧儒《玄怪录》卷3《古元之》记载,北魏尚书令古弼的侄子古元之,死亡三天后复活过来,讲述了三天之中他的灵魂游历过的地方。

“和神国”的山,都是石头堆积而成(“皆积碧珉”),石头上长出各样的奇花异草(“石际生青彩簬筱,异花珍果”)。这“和神国”是以巴勒斯坦为蓝本的。证据有四:

1.“十亩”,指的是葡萄园,每个葡萄园中都有一个榨酒池(酒醡,wine-vat箴言3:10,bq,y<),“酒泉”指的是榨酒池,用巨大的石头开凿而成。葡萄成熟后堆在池中,人在上面踩,从而榨出葡萄汁,这种葡萄汁就是酒。这样的葡萄园在古代巴勒斯坦地区很普遍。

2.“其雨十日一降,降必以夜,津润条畅,不致地有淹流。” 这雨就是诗篇133:3所讲的“黑门山的甘露”(the dew of Hermon, lj;),巴勒斯坦地区降雨稀少,植物的生长主要仰仗夜里的露水。

3.“五色丝”长在树上,暗含的意思是从树皮上剥取下来,这与近东的“麻布”是一样的。麻布就是《景教碑》所记载的火綄布,因为这种布的原料亚麻从杆子上剥离以后需要烘烤脱胶工序,所以称为“火綄布”,不是火浣布(石棉布)。

4.“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粱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 约拿书中,乔纳对尼尼微宣告神降灾的消息后,来到城东边,神让一棵藤蔓长起来,为他遮盖阳光。中文圣经翻译为“蓖麻”是错误的。克里夫兰艺术馆收藏的一件 250年左右的大理石雕刻,清晰的告诉我们,乔纳头上的藤蔓是瓠子。四世纪意大利出土的马赛克拼贴画,乔纳躺卧在瓠子架下面。希伯来文 !Ayqyqi 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瓠子,有人认为是葫芦,甚至有人认为是黄瓜,这些说法都可以,但是若把这个词语解释为“蓖麻”,就和考古发现不合。

以上四个证据有力地说明,“和神国”原型就是第二圣殿时期的巴勒斯坦,别名“石头国”。

石头国可以称为“积石”。南北朝时代,随着大量的景教信徒入居中国,他们称呼自己的祖先来自“积石”。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积石”的含义:

1、《元钦墓志》(528年)“君讳钦,字思若,河南洛阳人也。恭宗景穆皇帝之孙,阳平哀王之季子也。长源与积石分流,崇峰共升极齐峻。”这面提出“长 源与积石分流”,意思是:民族的起源是从积石起源的。和下一句话是平行结构,“长源”和“重峰”意思互补,“积石”和“升极”意思互补。

2、《安延墓志》(653年):“河西武威人也。灵源浚沼,浪发昆峰;茂林森蔚,华敷积石。跃银鞍而得俊,飞白羽而称雄。故得冠冕酋豪,因家洛汭。”昆 峰就是昆仑山,“华敷积石”意思是,这朵花瓣是从积石开放的。这个对偶句子中,“昆峰”和“积石”对举,说明积石山就是昆仑山。“跃银鞍而得俊,飞白羽而 称雄,”安延家族崇尚白色,是景教的标志。 1 景教崇尚白色,不是受了中国“五行”体系的影响,而是对“罪”得洁净的渴望。耶路撒冷圣殿的另一个名字是“黎巴嫩”(Lebanon)是从字根laban(白)衍生出来的。 2

基督教从文化上或多或少的吸收了一些犹太教传统。故此,凡是自称从积石山下来的人,都是景教信徒或者是犹太教信徒。

发布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