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青春成长片成为中国电影一道亮丽风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表达了对朦胧初恋如诗如梦的讴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体现了对逝去年华无可奈何的怀想。而《匆匆那年》再一次让我们聚焦青春,思考成长。
可以说,《匆匆那年》有《那些年》的诗意,也有《致青春》的真情,而比前二者更多的是细节的刻画、问题的探讨。
陈寻的誓言不能说不真诚,他付出的代价也不能说不高昂——高考的十三分啊。但他还不了解人性,也不了解自己。
“所有男孩子在发誓时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时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
誓言只是瞬间,而不是永远。誓言可以刻在树上,而情感则变化在细微中。当我们树立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时,会全神贯注勇往直前,但一旦大功告成,我们就会心生倦惰,满不在乎。
陈寻也一样,陈寻,就是一个寻常的人,一个寻找的人。在高中,是同学的嫉妒、小混混的逼迫和老师家长的严厉成就了他们的初恋。对于怒放的青春而言,外在环境压力越大,内在引力越强。
但进入大学,就如同小池塘的鱼儿进了江河,所见的人与事都是从前未曾想见的。诱惑更多,移情别恋的可能性也更大。正如方茴所说:“长大了之后总会学不一样的功课,走不一样的路,遇见不一样的人,我们根本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运。”
陈寻最初还只是好奇,觉得接触一个不同类型的女生是一件开心的事,在他看来,方茴是可以随时返回的陆地,而沈晓棠则是能够一起飞翔的小鸟,可他不知道好奇害死猫,爱情是一条单行道,不是海阔天空任我飞。小鸟飞远了,也会回不了窝。
一切不是偶然凑巧,而是该来的就都会来。有了与沈晓棠一起看升旗日出,就有一起唱歌跳舞,就有一起耳鬓厮磨。不是他没有悔恨,没有努力,而是他太轻描淡写,太随遇而安,再不像从前那样全力以赴了。
在道歉遭到方茴的拒绝后,他没有继续寻找机会,以行动来真诚悔改,而是转身扎入沈晓棠的怀抱了。情感不能没有理性与毅力的支撑,情感更代替不了责任。一个人只有情感而没有责任时,确实就像天空的云彩,飘忽不定,随风而变。
最后,他与沈晓棠的情感无疾而终,却让方茴痛彻心扉。不是所有的好感都要接受,不是所有的男女情感都叫爱情;只有失去时,才知道谁是你的至爱情深。
“你们女的就喜欢让男人心里永远只有一个人,但我跟你说,没一个男人能做到!就是说了那也是骗你呢!跟过去较真没什么意思,明智的女人不会算计怎么占有男人的过去,只会思考如何拥有男人的现在和未来!”这不是理由,更不是觉悟,而是彻底的堕落。
方茴是一个清纯的女孩,她的主要过错在于把恋人与爱情都过于理想化了。陈寻在溜冰场打架之后第一次说对不起时,她回答说:“不要道歉,因为一旦说了对不起,就代表一定有所亏欠。”后来,她也一直这么坚持。
其实,人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过错,即使是在爱情中。“对不起”恰恰是爱情的润滑剂,去掉了“对不起”,那剩下的就是对人对己的苛求了。一旦犯错,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方茴固执地不能原谅陈寻在她生日之夜与别的女孩在一起,这样不但没能挽回陈寻,反而更把他向别人怀里推。这里,隐含着她的高傲,对别人的不屑。
可是,谁能在生活中有对伤害与苦难的豁免权呢?因你高贵吗?因你美丽吗?因你清纯吗?都不能。后来,她后悔了,苦苦央求陈寻不要丢弃自己,可宝贵的机会已失去了,陈寻此时也已覆水难收了。
“他们总认为自己会经历与众不同的恋爱,以为这样无所事事的日子会一直继续下去。然而,一直到长大以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还是在岁月里落入俗套,那时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的人也终究各奔东西。”
方茴还有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任性。在得知陈寻已经和沈晓棠住在一起后,她故意赌气地让一个众人都瞧不起的人拿去了贞操。她这是对陈寻的报复。
当陈寻怒不可遏地前来指责时,她反唇相讥:“你可以和别人同床共枕,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人做爱?”她这样做,伤害与糟蹋的不只是陈寻,更是她自己。说到底,她还是太在乎陈寻。
由于爱,人也会更加互相伤害。方茴说:“年轻时总是爱做互相伤害的事,最后我们都很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能拯救彼此的只剩下分开这一种选择。”
因爱而生出的恨,能量尤其巨大。一个人对别人要宽恕,对自己要接纳。当然,这并不是要纵容罪恶,而是出于对人罪性的深刻理解。人需要弃绝罪,但要爱罪人。就像耶稣对那个行淫时被抓住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8:11)没有这样一种对人性的认识与接纳,盲目疯狂地去爱,就会让爱把自己烧成灰烬。
明明爱情的美好,因为彼此的自以为是,而留下了悔恨和遗憾;曾经说过的那句“永远在一起”究竟是败给了世界赋予我们的爱情观还是毁在我们不懂爱的真义的手上?
(原标题:是我们自己毁掉了初恋?-谈电影《匆匆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