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议题与基督福音之间的互动(上)

作者:陈宗清   来源:恩福文化使团

2014年圣诞节,国内一些高校“抵制圣诞节”卷土重来,他们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呼吁中国人回归理性。这个现象,其实也反应了基督信仰并没有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以至于许多中国人对与基督信仰有关的话题,存在着误读现象。那么,如果站在文化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议题与基督福音之间的互动问题?

中国功夫片打入好莱坞已有四十多年,从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到《功夫熊猫》,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与着迷。跆拳道馆大摇大摆地走进美国主流社会,成为西方人锻练身体的途径之一。中国功夫所强调的“健身”、“防卫”、“发挥潜能”的核心价值,已融入西方人的意识中;这是透过一种外在的“文化形式”而逐渐改变思想的绝佳例子 。

文化议题永不落伍

二十一世纪刚开始,哈佛大学的两位著名教授哈瑞森( L. E. Harrison )和杭廷顿( S. P. Huntington )合编一本书《为什么文化很重要》( Culture Matters ),强调文化的差异带给全球的挑战。2002年,马来西亚畅销书作家冯久玲,写了一本书《文化是好生意》,从商业角度强调探索文化的重要性,她提醒读者,要注意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如何从文化资本创值的战略,来思考今日各行各业发展的问题。

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重视,近年有增无减。从1995年起,福音派领袖便合力出版《书本与文化》( Books & Culture )杂志,以补《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 )杂志探讨文化课题的不足。这份刊物提供的文章,无一不是现今优秀的基督徒学者针对时下文化思潮的批判与响应。

耶稣也注重文化吗?

毫无疑问,主耶稣善于用比喻来传达信息。当我们仔细研究福音书的比喻或例证时,会惊奇地发现,耶稣何等洞悉当地的风土民情,以致能有效地和周遭的人沟通。

马太福音13章,耶稣用撒种者播撒麦子的情形,来阐释四种不同的心田。对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可以立刻明白这比喻的含义,因为罗马帝国大部分百姓都是乡野的农夫牧人,而加利利的百姓大多仍是农民。相同的种籽落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有截然不同的收成;耶稣的听众马上能领会这比喻丰富的教训。

耶稣是卓越的沟通者,祂透视文化的脉动。第一世纪犹太的文化传统,是立基于两约时期拉比对摩西五经的诠释。马太福音15章提到有关对父母供养的问题,当时人们的作法,已经悖离了摩西原初的准则与精神,容许人借着特殊誓言,把一些对象保留起来,当作圣别之物,而不去奉养父母。耶稣则挑战法利赛人和文士,指责这种作法的偏颇。

宣教概念的反思

“宣教”这个中文词汇,是从英文 mission 翻译而来。而 mission 是从拉丁文 mitto 转换过来,这个拉丁字则是希腊文 aposttelo 的翻译,意思是“差遣”。所以传统上,西方讲 mission 时,主要是着重在传福音或拓植教会。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自由神学的影响, mission 变成是教会对社会的投入与影响。使用这一词时,人们的理解是:对疾病、文盲、弱势族群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并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于是 mission 变成指社会的改革与更新。

为此之故,保守的基督宗派开始用复数的 missions 来取代原来的 mission 。对这些信仰纯正的宣教学者而言, missions 仍然是一个特殊词汇,强调传扬福音、领人归主、建立教会。至于单数的 mission ,则被用来指耶稣基督之教会的整全责任,包括文化使命及社会关怀等。

所谓“文化宣教”,乃是要结合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也就是透过基督徒对文化的敏锐观察,有效地在各种文化领域里高举基督、见证基督。

对文化宣教的误解

大约四个月前,笔者接到一通电话,是一位从中国移居美国的老牧师打来。他关心恩福的事工,但以为我们所走的路线,是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有自由派倾向的中国教会领袖,把基督信仰的独一性与绝对性抹杀了,只着重改革中国社会,从事文化事业的活动。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

“文化宣教”乃是以福音为核心,而以转化文化为成果。

认真研究教会历史必然发现,神所重用的教父与中世纪的改教先锋,无不重视文化的课题。他们花许多工夫,大量地写作,让圣经的世界观可以深深扎根在当时的文化里,转化了原本受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主宰的欧洲社会。

在希腊文化盛行的第一世纪,早期的使徒试图用神所启示的真理,来改变因希腊文化而流传的世界观。希腊教父沿袭这个精神,继续努力,以致让圣经的真理改变了当时的文化思潮。

拉丁教父也尝试在拉丁文化中贯注圣经的世界观,使传统的拉丁思想被解构,进而重新在基督里被建构,形成合乎圣经的真理体系。

这正是“文化宣教”真正的诠释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