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幸福之前,请先找到生命的意义(下)

作者:Emily   来源:爱筵

著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提出,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 一个人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生存适应力就会大大提高。

逃离安全感,追求意义

让我们继续回顾弗兰克的生活,尤其是他被送至集中营前的一段具有决定性的经历。这一事件强调了追求意义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是有多么地不同。

在他和他的家人被带到集中营前,弗兰克已经在维也纳和世界精神病研究领域声名远扬。比如,在16岁时,他就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凭着过人的天资,他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把他的信投给了《国际精神病学期刊》,并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不会反对。”

当他在医学院就读时,弗兰克变得更加出类拔萃。他不仅建立了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这是他在集中营中工作的前身。他还发展出了一套被称为存在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为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套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以战胜抑郁,实现幸福。

1941年,他的理论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也成了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神经疾病学的主任医生。在那里,他冒着生命和事业上的危险为精神病患者伪造诊断报告,以帮助他们逃避纳粹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安乐死屠杀。

就在同一年,弗兰克做了一个决定,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决定。他的事业正在冉冉升起,而纳粹正对他虎视眈眈,他在1941年成功申请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当时,纳粹已经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包围并把他们送至集中营,最开始时他们的目标还是犹太老人。

弗兰克知道纳粹把他的父母带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他也知道,一旦他的父母被带走,他就有责任陪着他们一起进入集中营,并帮助他们治疗在集中营期间产生的心理创伤。可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拿着签证的新婚男人,他又想逃往安全的美国,并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作家安娜所著的弗兰克传记对当时的情况是这么描述的:弗兰克感到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前往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清理思路。伴随着管风琴的音乐,他不断问着自己,“难道就这样抛下我的父母吗?难道让我对他们说一声再见,然后把他们丢给命运的安排吗?”他的责任何在?他在寻求“上帝的启示”。

当他回家时,他找到了上帝的启示。他一进门就发现桌上躺着一块大理石。父亲告诉他,这块石头来自于附近一所被纳粹拆毁的犹太教堂的废墟。大理石上记着十诫中的一条片段——当孝敬父母。于是,弗兰克做出了决定,无论美国有多么安全,对他的事业多么有益,他都要留在维也纳。他把个人的追求放在了一边,服务家庭,在进了集中营后,服务那些被关押的囚犯们。

弗兰克从他早年的经历和被关集中营时经受的非人折磨中学到了很多智慧:

“人类生存在世,总是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

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包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人生而为人,其独特的一生就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把私利放在一边,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务。多“给予”,少“索取”。我们不仅仅是在表现最基本的人性,我们也应该承认:追求幸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无论集中营的环境是多么险恶,但是深藏在心中的爱却常常成为弗兰克精神上最大的安慰。他领会到:一个孑然一身,别无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仍可享受无上的喜悦---即使是倏悠的一瞬间。因着这种亲身的感动,他领悟到: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

作者在集中营中感受爱的存在,并对爱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人间的一切诗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组成的。正如圣经上说,爱是从上帝而来。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约翰一书4章7节至8节)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组成的是一个事实,上帝亲自来实现了这个救赎赐给人类。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当一个人深陷苦难的时候,只要他还有对上帝的信仰,并且盼望上帝介入他的生命来改变他的现状时。信仰就在他的生命中发挥了及为重要的作用。

当人陷入苦难的时候,爱的意义似乎显得犹为重要。与当下世界不同的是,处于和平时期,经济腾飞,物质享受极大丰富的时期,人们对爱的领悟,却显的越来越轻浮。经济越发达,物质享受越丰富,人的道德意识却显得越淡薄。人对爱的追求也越低,离婚率越高,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低,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原标题:《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幸福》;原文作者:Emily Esfahani Smith  译者:年糕神)

发布日期: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