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对孩子而言,他是一段爱情故事的结晶,这种想法有多么重要。
我们的一个女儿两岁大时,坐在地上玩着两把刷衣服的毛刷。最后,她将两把刷子的软毛刷部分压在一起,并开心地大喊: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然后非常幸福地把两把刷子紧紧拥抱在胸前。
我们生命的根源来自爱的奥秘中,深不可测,且此奥秘超越我们的世界和时间,如此一来,也许我们就能够再度明白,为什么爱的奥秘如此深植于我们的本质和一生的寻觅中,它深到若没有这个奥秘,就根本不可能有生命。
如果父亲因为工作缘故常常不在家,每次一回家就累得无法和家人说话,母亲整晚告诫孩子:安静一点,爸爸累了,不要打扰他。很有可能孩子就把疲累当作爸爸的标志,也认为上帝很累,很远,无法与之交谈,几乎都不在。
其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今天有谁能向孩子保证,他可以随时将自己的烦恼带到上帝面前,因为上帝总会聆听他,同时在孩子耳边说:上帝就像爸爸一样。孩子就会说:爸爸根本都不在家,所以上帝也不在。
我们家有一段时间爸爸常出差,每次回家疲累不堪,而母亲则与身体的病痛奋战。
有一天,我们与孩子们围在桌边讨论,要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长大了。想了很久之后,四岁大的小女儿说:“很简单,当你一直都很累时,你就长大了。”
我们不想当孩子的神,但如果一个小男孩,连自己的父亲都一直对他感到不满意、不断挑他的毛病,并一直用他自己的野心来要求孩子,如果这孩子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只是无尽的责骂和过高的要求,那么他以后对上帝会有什么想法?
曾有人说过:地球就像是天堂的化身,但在地球上的生活却有如地狱般。我们不认为上帝希望他的子民生活在地狱中。但如果我们彼此不互相尊重,尤其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话,地球就可能变成地狱。
在儿童的世界里,家扮演重要角色。它能代替母亲的子宫,提供安全感。孩子刚开始学会走路时,总会小心翼翼地踏出家门,并马上就回到屋子里。在家里,孩子会常常跑到妈妈身边,要确定妈妈还在。
我们用宗教语言谈到“上帝的家”,谈到通往上帝的门,而那道门会一直开启,所以我们能够随时回去时,或许我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对此的具体感受是什么,事实上,我们联想到孩童时期的经验,想起那个温暖、充实的家,或那个冷清、没有家的感觉的地方。
之后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也必须一再重复“踏出门外”这个动作。为了工作缘故,为进入另一个人际圈子,也许为了去一个陌生的国度或环境,我们会离家,且总是必须忍受某种程度无家可归的感觉。甚至基督信仰也一再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去进行某种冒险。我们是否有信心,即使身处异乡也不感觉被遗弃,这和我们是否有一个可靠且随时可以回归的家息息相关。
关于孩子原始的安全感来源,如果孩子小时就对环境产生信任感,他就不会那么容易失去这信任感,而且也比较能够承受生活中一些危险和困苦。若在他生命的头几年没有得到这种机会,那么他一辈子都会有一种不特定、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即使他可能已很幸福,也完全没理由害怕时,他还是会有这种感觉。
作者简介:约格·辛克,现年87岁,牧师,作家,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也是德国最受欢迎、著作最多的新教神学家,与妻子海蒂`辛克结婚已60年,育有4个孩子,4个孙子。
(原标题:如何与孩子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