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信仰与文化融合的见证人(下)

作者:李灵   来源:恩福文化使团

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赛珍珠,称誉晏阳初“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因为他遵循耶稣的教导,要在世上“作盐作光”。1988年,晏阳初九十五岁寿辰之际,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晏阳初已经离世,但愿他生命中信仰和文化融合的见证,能在每位中国基督徒的心中引起共鸣。

各地精英纷起效尤

平民教育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十六岁考中秀才,留学美国十一年,主修政治与哲学,还曾经是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院,后任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与晏阳初长谈后,毅然辞去校长一职,投身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总会视听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的好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人。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何以只作画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和困苦?郑大受感动,半年后辞去校长,参加平民教育。

孙伏园曾是法国留学生,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很受人重视。他对晏阳初说:现在晨报副刊有五千人阅读。晏阳初提醒他,国内几万万平民正需要有人为他们撰写他们能看懂的文学,何不到乡村创造新的平民文学?孙也毅然辞去旧职,到平民教育总会办起了《农民报》。

熊佛西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受晏阳初的影响,也积极为平民教育总会编写农村戏剧。学校公职有人接替后,他立即全时间居住定县乡间。

瞿世英(菊农)也是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志愿参加平民教育总会,并愿屈就平民文学部干事。

冯锐(梯霞),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也积极响应了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辞去教职,担任平民教育总会生机教育部主任。

当时积极投身平民教育的精英才子还有陈志潜、汤茂如、刘拓等。1929年,平民教育总会从北京迁往定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总部又迁往四川,发动各地学校教师及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向五十多万人讲述抗日要旨,同时教他们读书认字。一九四九年后,晏阳初离开中国,转道台湾去了美国,“革命走得太快,他的改良只能看着革命的背影黯然神伤”。1951年,晏阳初在美国纽约创立世界平民教育委员会,从此他积极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教育工作,将起初“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改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1960年,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亲自任院长,该学院成为培养第三世界国家乡村建设人才的摇篮。

中国改革开放后,他曾于1985年和1987年两次应中国政府邀请回到祖国,一再表示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并有意重新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可惜他于1990年病逝纽约,这个愿望成了一个莫大的遗憾。

信仰和文化交融的生命

晏阳初在世上度过了非常不平凡的97个年头。他少年立志,青年践行,终生不渝。他不仅看到教化民众要比政治革命更重要,更是身体力行深入农村,并生活在最贫穷落后的民众中。因此,他能感动当时一批社会精英,一同投身平民教育。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中国传统文化确实也有体恤民众,“爱民如子”甚至“重民轻君”思想,但主要还是从统治或治理的角度来谈论“民”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主动致力于消除自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内在差别”。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见过谁像晏阳初那样,不以“教育”为社会等级的资本,而以之为帮助民众的能力,并将自己完全投身于其中。

晏阳初体现出来的“德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又超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是来自他的信仰。耶稣基督甘愿“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并充充满满的表彰恩典与真理,”因此,信靠祂的人也愿意住在平民中间,将自己所得的一切恩典与人分享。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露莫大牺牲的爱,使爱祂的人也能毫无等差地去爱被社会长期排斥、甚至遗忘的平民大众,并且将自己一生献给他们。晏阳初确实没有处处标榜自己的信仰,更没有致力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从他的生命见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信仰与文化的融合。诚如他自己所说:“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转引自杨东平:《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

读《晏阳初传》,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今日的中国,比晏阳初生活的时代确实进步了许多,但还是有许多令人担忧之处和隐患。广大农村教育依旧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千千万万的农家孩子或是无学可上,或是没钱上学,旧文盲没有消灭,新文盲更多冒出。大量民工涌进城里,无数孤寡儿童留在乡村,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农村宣教传福音的人很多,然而献身于教育和关怀的人却很少。

发布日期: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