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最悲惨的日子里,体会上帝的存在

作者:临风   来源:以诺文化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主义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梵高的一生,虽磨难多舛,但他始终用画笔,表达对人类苦难处境的悲悯,试图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上帝的爱。

他没有放弃信仰

他并没有抛弃上帝,他把信仰从绘画中表现了出来。他说:“就在那最悲惨的日子里,我再次感觉到充满了活力。我告诉自己,日子再艰难,我还是要站起来,重新拿起画笔。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观了。”

那个可怜的画家——我们总是这样想,要是他能不发疯,再多活几年,也许就可以功成名就了。多么的不幸!

梵•高(1853-1890)生前非常潦倒,他经常向弟弟西奥(Theo)要钱;他生平只卖出过一幅画,受到许多人的奚落;他追杀高更不成,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妓女;他因精神失常住进疗养院,37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着赶来看他的西奥,他只能留下一句话:“永远的悲哀!”他死后,曾经有150个以上的精神治疗家试图诊断他的病因,并且得出了30种以上不同的结论。

梵•高的祖父、父亲都是牧师,虽然他们的派别不很正统。因为从小的熏陶,他一生喜爱圣经,还有本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托马斯•厄•肯培的《效法基督》和雨果的《悲惨世界》。这些古典名著深植他心。当他被荷兰改革宗差派到比利时的矿区去牧会的时候,他深深同情贫穷的矿工们。为了爱他们,他拿自己的薪资周济他们,甚至连衣服都给了他们,自己宁可睡在麦草堆上,三餐不继,衣衫褴褛。

当教区主教来巡查的时候,认为他的生活水平和穿着有损牧者的尊严,将他免职了。这个打击给他的刺激很大,到了1879年底,他终于痛心地离开了教会。许多人认为他从此唾弃了基督的信仰,借绘画来满足心灵的追求。其实这是不了解他的说法。

信件中的真梵•高

梵•高是个孤独的人。想要认识梵•高,一定得读读他历年来给弟弟所写的800封信。西奥可以说是他唯一吐露心声的对象,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挣扎,都流露在这些信件中。要认识真实的梵•高,只有从他的信件开始。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个极其真诚、极其执著,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他其实并没有抛弃上帝,他把信仰从绘画中表现了出来。他说:“就在那最悲惨的日子里,我再次感觉到充满了活力。我告诉自己,日子再艰难,我还是要站起来,重新拿起画笔。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观了。”这个“转变”就是他人生的转机。

但是,这并不是从上帝改换到艺术。从前,他用讲道和关怀来表达他的信仰。现在,他用画笔来表达他对上帝、对永恒的虔敬。他仍然热爱着上帝的话语。他感觉,描绘橄榄园,就像在描绘客西马尼园。描绘农家生牛犊的景象,借着小女孩的泪珠,表现对生命的期待,就好像在描绘基督耶稣的降生。他起初虽然没有去描绘圣经中的故事(直到最后一年才改变),但从平凡的自然景观中(向日葵、鸢尾花、星光),从贫苦大众的生活中,他试图表现上帝的慈爱和展现生命的惊喜。他从平凡中体会到上帝的存在,也让我们窥见他对生命炙热的渴望。

有人总认为,除了“圣经的镜子”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上帝面前,不论是自然、艺术,还是哲学,都不能做到。然而,梵高用画来接近上帝,在画中他做到了。

发布日期:201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