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在家中不守规矩的孩子,以后到了社会上不可能成为良好的公民。孩子要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规的制定,正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明确的标准、长期一致的规则,来培养孩子的自律品格,而不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从中投机取巧。”
家规是一些大原则,以品格培养为目标,是教给孩子做人的本分,不同于用来培养习惯的日常生活规则。古今中外,一些普遍的人格真理,是制定家规的共同标准。例如,顺服长辈、同辈之间彼此尊重,诚实,履行义务时不抱怨等,都是一些做人的本分。这是孩子应该在家中学习到的。
试想,孩子如果从小不顺服父母,长大怎么能顺服国家政策?当今一些家庭不注重孩子在家中美德的培养,只注重成绩,这样做的后果将是苦涩的。现在的新家暴现象,子女打家长,基本源于从小没有树立好的规矩。3岁的孩子打父母,可能觉得好玩,若不加管教,今后可能打得更厉害,孩子还会觉得父母是欠他的。
家规的制定要在夫妻一致的基础上。父母制定家规后要跟孩子逐条仔细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这条家规?以前为什么没有?对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开车要守规矩,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对大一些的孩子,要坦诚地对他说:我们以前没有,是因为不知道制定规矩有多重要,不在家中守规矩,将来也不会遵守国家的法规,要承担严重的后果。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例子。比如,报纸上社会新闻版的报道一个年经人向妈妈要钱,妈妈不给,他一怒之下就动了刀子。这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学习到自律和守规,那时他没有尝到违规的后果,但如今他将得到法律的制裁。
家规一定要写下来,形成文字。若不写出来,向全家明示,就等于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可依。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可能觉得没给孩子什么限制,孩子却会觉得父母所设的规矩太多。家长对自己讲的话可能说完就忘了,但孩子却记得很清楚——妈妈说过不可以,但她又允许我这么做了,可能这件事并不重要;或者妈妈心情很好的时候,我可以这么做,妈妈心情不好时,我就得小心一点儿了。没有制定明确的家规,孩子容易得着机会钻空子。而且不制定本身也在传达一种信息,就是父母不知道自己要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也不知道要真正遵守什么。
违反家规要承担后果。在怡文老师的家规中,违反“同辈之间要彼此尊重”一条的后果是道歉(有时体罚);违反“履行义务时不抱怨”一条的后果是做更多;违反“获得父母允许才可以外出”一条的后果是暂时失去权利。
后果的执行非常重要,要让孩子真正记住,而不是走走程序。在执行的时候,父母要有智慧,前提是理解自己的孩子,目的是帮助孩子而非单纯惩罚。也要让孩子了解,父母这样帮助他,有助于他将来走向社会,是在家中培养孩子自律的最好的帮助方式。
父母不要带着情绪执行家规。很多家长在对孩子忍无可忍时,会动手打,其实这时,体罚已经变成了一种发泄,很难有理性在里面,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在执行家规的后果之前,要心态平稳,如果情绪很激动,就不是执行的时候,需要先安静一会儿。这时可以对孩子说:“你先回房间,过会儿我再跟你谈。”待情绪平静下来,再进行处理。
依据孩子个性不同进行调整。不是对于所有的孩子,打屁股都管用。一些孩子很喜欢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当他违反规定时,隔离可能比体罚更能让他记住。一些小的孩子,如果他拒绝收拾玩具,可能他一周都不能碰他的玩具,以此来培养他的自控能力。
孩子的年龄、性别、个性都不同,但家长不能忘记遵守家规是培养孩子的顺服精神。这是当尽的本分,不用问为什么,没有别的选择,也不需要奖励。当孩子遵守时,最好的奖励就是父母的认可和鼓励。
附:黄家家规(陈怡文家的家规,2007)
1、同辈之间彼此尊重。
后果:独处或禁足。
2、尊重并顺服权威领导。
后果:体罚。
3、打架。
后果:体罚并道歉。
4、吵架。
后果:道歉。
5、自己整理善后。
后果:整理善后。
6、只说真实的话。
后果:合理的处理。
7、履行义务时不得抱怨或争吵。
后果:失去一些权利。
8、没获得准许就出去玩。
后果:体罚,并失去一些权利。
(原标题:哈佛教育专家:立家规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