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仍然是基督徒?——写在《灵魂幸存者》边上

作者:陶土阅读   来源:陶土文化

对杨腓力来说,他的信仰之路也有一个备受挑战的源头——就是他从小就去的教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 中复原过来”,辨别出在教会所传讲的谎言中的真理。这位喜欢钻牛角尖的作家也喜欢问自己:为什么我仍然是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一 个怀疑论者、一个自由主义者或是一个逃离教会的难民?

为什么我是基督徒?为什么我仍然是一个基督徒?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或正在像我这样,执著反复地追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还清楚记得六年前,第一次去查经班的情形;那时我们——他们查的是《雅各书》。我也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心里的不以为然,那些浅显直白的句子和道理,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煞有介事地探究微言大义?

在 我信主之前,对于圣经里的种种道理,我内心最大的反驳就是我可以轻易地在中国文化和教诲里面找到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说得更精辟,说得更动人。如斯,为什 么我还要去接受一个两千年前的犹太人的说教呢?——后来,不用说,我终于在自大和怀疑里遇到了神。那卷被我轻看的《雅各书》,也不用说,给了我宝贵而特别 的安慰。

然而我的问题并未就此消失。我越是追问自己,越是发现自己在骨子里,还是一如当初所骄傲持有的,有太多儒释道的中国文化,太少的耶稣基督。

我 总是在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信念,因为我深知自己内心被怎样的东西吸引。我崇尚的是小国寡民,耶稣却要所有的门徒向普天下去宣传他的福音;我情愿笑也轻微,痛 也轻微,“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但耶稣却要我们尽心尽力尽意尽性地爱神爱人,还要我相信爱既完全,就没有惧怕;我喜欢凡事顺其自然、无为之治,耶稣却 要我们如羊入狼群行在水面上,有所作为;我还有着传统的“举孝悌”思想,可是耶稣却要我们在必要时撇下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我早就定意要做个独善其身的穷 者,但耶稣却要我们做贵重的器皿,还说把银子埋在地底下的,都是又恶又懒之徒……

所 以,每一天,直到今天,我都会在我的软弱、惧怕、犹疑和挣扎里,稀奇自己几年来居然跌跌撞撞地在走这条窄路,为了一个我从未谋面的夫子。我相信,有很多与 我一样的弟兄姐妹,只是我们挣扎的源头和营垒各不相同罢了。比如对一些人来说,是人性本身的丑恶;这一点对我也特别真实。因为很多次,我在绝望里看到自己 拈轻怕重的本性,不论说多少的救恩多少的舍己,唱多少的赞美诗,都毫无起色。每一次的绝望到重新盼望再到绝望再到盼望,都让我多少生出厌倦和懈怠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我设想过很多次,也眼见过很多人),轻易地抛开我们的信仰,是最轻松最简便的方式。

我 知道在一些教会里面,这些怀疑和争战甚至不能太过公开地讨论;一旦拿上台面,说的人必须面色羞赧地给自己贴上软弱的标签,还有一大堆人会热情慌忙地给你一 些根本不在点子上的帮助。我自己,也是直到去年,才真正摆脱了这种因为反复而产生的羞惭感;而这一路上,帮助我至深的,是杨腓力的书。

在 他的众多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灵魂幸存者》。这是杨腓力较为后期的作品,跟他的大部分作品不同,这本书是杨腓力写给自己的。对杨腓力来说,他的信仰之路 也有一个备受挑战的源头——就是他从小就去的教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中复原过来”,辨别出在教会所传讲的谎言中的真理。这位 喜欢钻牛角尖的作家也喜欢问自己:为什么我仍然是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怀疑论者、一个自由主义者或是一个逃离教会的难民?

这 个困扰杨腓力多年的问题,实际也成为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的本源;而《灵魂幸存者》则是他对此专注而深刻的回答。在这本书里,杨腓力用人物素描的方式活画出 十三个对他的信仰和生命影响深远的人的生命故事。他们中间,有三位医生,六位作家,四位灵魂工程师(请按字面意而非大陆语境中的含义来理解这个称呼,他们 的身份是牧师、神父和民族精神领袖,是真正切合这个称呼的)。

这 些人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信心伟人。灵命高洁的基督徒会很容易地察觉到其中一些人显而易见的软弱和缺失;保守的新教徒或者还会挑剔地发现这些人中间居然混入 了天主教的神父(卢云),甚至是独立于基督信仰之外的人(甘地)。然而正是这些人,在耶稣的基石上,进一步支撑起杨腓力的信仰;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 也支撑起我的。

旅法诗人熊秉明有一首简单、朴素的诗《黑板•粉笔•中国人》,是我素来喜欢的。

十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九年以前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八年以前
七年以前
……
三年以前
……
昨天我站在黑板旁边
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我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呢
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不像中国人了
我似乎一天一天地更像中国人了
但有一件事是我确实知道的那是
我的头发一天一天
从黑板的颜色
变成粉笔的颜色
而且像粉笔一样渐渐
短了断了
短成可笑的模样
请你告诉我
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中国人呢
一天一天更不像中国人呢
这是黑板
这是粉笔
我是中国人

这 首诗具有巨大的情感、想象空间,而如今,我又从中读出了另一番滋味。基督徒在这个世上同样是客旅,同样要面对漂泊的事实,同样会在每天的日常琐碎和远近虚 实里,压榨出自我身份的混乱。因此,在每一天,我们也要忍不住问:我们究竟有多少基督徒呢?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基督徒呢,还是一天一天更不像基督徒呢?而 我知道,这样的追问会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我预计的要更长,甚至会是一生之久。

布 希拿(影响杨腓力的一位“灵魂幸存者”)说:“信仰是一种思乡病。信仰是一种欲语难言的感觉。信仰是一种行动的趋向多余一种既定的立场,是一种预感多于一 种确实的东西。”他甚至说:“倘若你告诉我基督徒的委身是一样一次性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就像一些属灵的整形手术,我会说去你的、去你的,你要么是在骗 自己,要么就是在骗我。你每天早上在床上醒来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我今天可以重新相信这一切吗?’”

我 虽然没有读过布希拿的书,然而这些话,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这些话语、这些想法,让我有勇气不羞惭地面对自己的怀疑和软弱,让我可以不 断严肃而诚实地发问,并在每一次的发问、每一次的失败之后,在主日礼拜里继续高声唱哈里路亚;说,这是他的身体,为我舍的,这是他的血,为我舍的;说,我 是基督徒。

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许多的挣扎与怀疑;当时的许多情绪如今其实已经淡远。不过记下来,也是想安慰所有跟我有着同样经历的弟兄姊妹,总有一天我们的信心会成长。

灵魂幸存者(Soul Survivor)
杨腓力(Philip Yancey)著  徐立中译
定价:32.00 元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书号:978-7-5443-3178-4

简介:

以纯熟的文字功底、过人的洞察力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今年在国内发行了他的第三本书——《灵魂幸存者》(Soul Survivor)(海南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灵 魂幸存者》写于2001年,是杨腓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唯一一本写给自己的书。通过十三篇精彩细腻的人物素描,杨腓力展现了十三个对他的灵性生活影 响至深的人的生命故事。这中间,有影响一个世代的精神领袖马丁•路德•金、甘地,也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切斯特顿等,还有平凡的医生和牧 师。

这 些人物并不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信心伟人,但却是杨腓力个人的“如同云彩般的见证人”。是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杨腓力的信仰,帮助他“挣扎着从教会的创 伤中复原过来”,辨别出在教会所传讲的谎言中的真理。是他们陪他跨过了一个又一个信仰危机,在他每一次追问自己“为什么仍然是一个基督徒”时,没有演变为 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怀疑论者、一个自由主义者或是一个逃离教会的难民。

在 杨腓力的另一本杰作《无语问上帝》中,作者写道:“基督的十字架固然胜过了恶者,却没有胜过不公平这个事实,所以复活才有必要……到那一天,上帝把一切物 质现实重新归回他的管理之下时,“不公平”才会全然消逝。只是,在那一天之前,我们仍生活在受难节与复活节之间的那个星期六。”关注那些活在“星期六”的 基督徒,关注他们的生命需要和信仰挣扎,正是杨腓力一生的写作起点和背景。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灵魂幸存者》不仅仅是杨腓力个人的信仰履历表,更是所有真诚面对信仰挣扎的人灵性参考书。因着杨腓力坦率的表达和爱“钻牛角尖”的特 性,也因着书中那些怀疑却坚定、软弱却勇敢的生命见证,让我们对基督信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信仰不是一次性的属灵手术,而需要我们每日不断地委身;而每一 次对信仰的真实追问,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安慰的源头和信仰的磐石,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那些被错置的上帝的宝藏。

发布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