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远离纯粹美的相反之路

作者:夏训智   来源:恩福文化使团

通过一个时代的艺术,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精神框架。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时,诞生了一大批以圣经为题材的、传递美善的艺术作品,至今在人类艺术史上熠熠生辉,而之后人本主义大行其道,人类渐渐落入远离上帝的处境中,当代艺术也极少能真正给人带来美的体验。我们只有按照神所设立的美的原则去从事创作,才能产生“美的艺术”,引起美的愉悦。

当代艺术的偏离

装置观念艺术:《暴力》

当代视觉艺术不容易看懂,原因在于它将“艺术性"的定义和关注点都改变了。它对“艺术性"的判断,不再是传统的形式或技法艺术性,而是看它是否满足艺术家的追求、融合艺术家的感知能力、传递艺术家的经验反应和对艺术历程的理解。以此种要求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不再作为一种美的形式来服务于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欧美兴起的思潮。它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由艺术家创造成的物质形态,而是作者的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记录艺术形象由构思转化成形式的过程,向观众显示艺术家的思维轨迹;第二,通过声、像或实物,强迫观众改变以纯粹美(或“美的艺术”)为要求的欣赏习惯。因此,只要创作者主观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陈列出来。照片、教科书、地图、图表、录音带、录相、乃至艺术家的身体,都可被用作传达的媒介。

瑞士伯尔尼市立美术馆在1969年举办了一个观念艺术展,目录上写道:“今日美术的主要特征,不是造型,也非空间构成,而是人;艺术家的行为成为主要的主题和内涵……在这次展览中,他们期望的是人们把其艺术的过程当成作品。”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观念艺术的美学主张。他们摒弃艺术实体的创作,把一些生活场面──无论美或不美──放在观众眼前。

另一个代表是行为艺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表现形式大都与裸体、血腥、暴力相关。行为艺术具艺术泛化性的特征,其要求之一,是通过“行为” 展示过程,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菁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拆毁。有的作品还请观众参与,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也解构了 “美”这种心灵能力的作用。

说到底,当代艺术偏离了“纯粹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原则。

世界最大胆裸露的行为艺术

否定神的结果

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其实由来已久。从启蒙运动之后,人本主义逐渐取代神本主义;十九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存在哲学”质疑理性、颠覆传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由解构主义发产出的后现代主义,没有中心意识,呈多元价值取向,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全然模糊,不仅文学艺术偏离了神创造的“纯粹美”的审美原则,连真善美的内涵都发生本质的改变。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 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得到所谓彻底的解放。同时,因它对真理、进步等价值全盘否定,拥抱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因而价值判 断只剩一种存在意义了。

当以人为本的思想取代以神为本的信仰,人类社会便趋于世俗化,道德衰落,艺术也随之堕落。从西方到中国,荒诞不经、乱象丛生的光景笼罩了当代艺术。正如本文引言所说:当人不爱神的时候,在凡事上都得不到益处。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我们知道因着罪性,人的感性、情感、欲望容易放纵。而以神设立的“纯粹美”作范本的“美的艺术”,是带领人类走向美善的途径之一。

在当今一切以经济效应为衡量尺度的社会中,人的生物性欲望如洪水般来势凶猛。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家、美学理论工作者,愿意重新思考感性、理性、情感乃至灵性与道德、美学及伦理学的关系,重新审视“美”带给人类的“益处”是什么,必须先明白:世界的创造者是神,而神的创造都是美好的;我们只有按照神所设立的美的原则去从事创作,才能产生“美的艺术”,引起美的愉悦。人类从事各行各业,包括艺术的实践活动等,都应按照神的定规而行,才会得到益处,否则必带来负面的效果,甚至造成灾难。

 

发布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