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嘉柏霖在《当代基督徒人文素养》一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没有伟大经典就没有伟大人格,基督徒如果对经典没感觉,很难相信他们会有伟大而健全的人格。
很遗憾,这正是今天华人基督徒的部分现实。目前大陆基督徒原创作品少之又少,不多的一些,也多是布道性小册子和教会内部刊物,难算真正基督教原创作品。香港《突破》杂志创办人,曾任《校园》杂志编辑的苏恩佩40年前就说过:“今天我们尽管有不少的基督徒出版社,每年推出相当数量的作品;尽管有不少的文字中心,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单张、小册子、刊物、薄薄厚厚、精装平装的书籍;然而当中有多少称得上是‘文学’作品?我们可能有许多‘宣传性’的或‘功用性’的作品,同时我们庆幸它们已达到一部分作用;然而我们更需要基督教‘文艺’作品,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够打进人的心坎,产生不朽的果效。文艺作品产生的效果可能比‘宣传性’作品更大,因为文学本身有宏大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获获得者艾略特在《宗教与文学》中也写道:“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伟大不能纯粹从文学观点去评判;虽然我们必须记着:它是否文学则一定要从文学的观点去评判。”
笔者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不愿加入基督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在中国没有文学,而佛教在中国催生出那么多深刻优美的禅诗。再就是周围基督徒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逃避世界,语言无趣,连布道举例都无法离开《圣经》。感谢主,没有因此撇下我。后来,笔者决志那天晚上在冬夜灯火下打开一本《每周灵粮》的小册,惊讶地发现原来基督教也有这么深刻的人生哲学!为何读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有发现任何汉语作品写过?
这样的状况,多年来并没根本改变。道进入生命和文化,像一块石头扔进池塘还是像一粒种子落入土地?马礼逊来华已两百多年,为何很多人还认为基督教是“洋教”?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要培养基督徒君子,培养教会爱读书的风气,关键是先有大陆基督教原创文学作品大量问世。我们的孩子们不能老读着《玛丽·琼斯和她的<圣经>》长大吧?我们也需要自己的“玛丽·琼斯”,更何况笔者相信上帝在神州早已预备了中国的“玛丽·琼斯”,只不过我们没写出他/她的故事来而已。
有人说,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若能总结成经济理论,就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信仰方面更是如此,一旦把上帝在中国的作为写出来,真可震动天地呢。不必指望得什么奖,重要的是诉说上帝荣耀的作为,否则连哑巴都会开口称颂,连石头都要起来赞美。
要有大陆基督教原创文学,除了呼吁作者来写,还要呼吁出版机构来出版,也要呼吁读者来购买和阅读。现在大陆基督徒所读属灵之书,多是翻译作品。这当然很有必要,因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毕竟很短,需大力借鉴与吸收。但一窝蜂大家伙儿全在读翻译作品,这就令人担忧了。想当年,韩国的汽车业比中国落后多了,但他们咬牙下决定:坚决不靠进口国外现成的汽车,而是优先发展国内汽车业。结果,几十年过去了,韩国汽车业已基本接近世界水平,但中国汽车业还是惨不忍睹。
不管是写,是出版,还是购买与阅读,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基督教原创文学在汉语这最广袤的空间能发芽、生长,乃至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