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族属哪种“人格障碍”?—从圣经看“人格障碍”(上)

作者:张逸萍   来源:张逸萍网站

骑车女遭路怒男踹头后自杀,家人称她从未受过气,骑车女吕某的丈夫张某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性格温和,妻子脾气不好,结婚多年,一直让着妻子,让妻子当家,从不让她受一点委屈。“也许就因为没受过这种委屈,所以心理上承 受不了。”张某说。

我们都会说:甲很自我中心、乙疑心太重、丙容易心烦。这些就是他们各自的「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学这样为人格下定义:一个人的典型和经常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然后,我们问:什么是「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或作人格异常)呢?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1] ,这些有障碍的人格常是「执拗不容易改变、适应不良、引起严重的功能损伤或感受到痛苦。」[1]

认识人格障碍

DSM用五个「轴」(Axis)为精神疾病分类,人格障碍被归类于第二轴(Axis II),其中有十个:就是:

A组

B组

C组

下面是两个从心理学课本取的例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人格障碍:

例一:女大学生小张和同学小韩谈恋爱,但不断争吵,她两三天就生一次气,说要分手。有一次,张要求韩陪自己逛街,可是韩有小组会议无法陪同,张认为韩不真心爱她,又说要分手。类似的事件甚多。后来韩得知张曾和四个男朋友发生性关系,而且都在很随便的情形中发生。[2]

例二:L说:「我现在如果有一把枪,我一定去杀人!」L已经忍受不了压力。他觉得上司老是给他高难度的工作,是别人不愿意做的;父母又常折磨他,干涉他的私生活,例如勉强他吃鱼;整个社会都不公平,社会规则只为欺负他这样的老实人。所以L每天都在点点滴滴的愤怒中度过。[3]

弟兄姐妹们,你觉得这是罕有的人格障碍?是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问题?难道不是人人都多少有的情形?最低限度,我们必须考虑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吗?正因我们可在很多人身上看见这些表现,所以有研究员相信,人格障碍应该是极端的表现,故建议「DSM在人格障碍这部分,改为一个量纲的模式(dimensional model),或至少附加补充。」[4]

最后,我们肯定知道,这些「疾病」不像生理问题,可以藉著验血、X-光、体温等客观办法去决定。心理治疗员怎样诊断和量度?原来心理治疗员决定当事人是否「有病」是根据:(1)临床会谈,就是向当事人发问,例如说:「你觉得有人轻视你吗?」(2)自陈量度表,就是当事人自己填写问卷,对每问题回答「有」或「没有」。(3)临床评定,就是由熟悉病人情况的医生做出最后评估。[5] 由此可见,主观的成分是无可避免的了。

解释成因

有人可能这样想:圣经不是科学家写的,所以只知道有罪,不明白人性格影响行为,就是不明白人行为的原因,亦不明白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所以基督徒不能忽略心理学,心理学家做科学实验,所以只有他们才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显然是曾经研究过上边十类异常人格的成因。但是他们知道多少呢?找到原因了吗?根据心理学课本的报导:

(1)偏执型人格障碍——「生理上的证据有限……心理上的原因更不肯定,虽然有一些有趣的推测……也涉及文化因素……」[6]就是说:什么都有可能,但实际上不知道。

(2)孤僻型人格障碍——有认为它和自闭症(Autism)类似,所以怀疑生理原因。[7] 一本课本讲得最好:「人们对这种障碍的了解尚不完全」,因此,心理动力学家和认知治疗家各有他们自己的见释。[8]

(3)分裂型人格障碍——因为它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相似之处,尤其生理的异常现象方面。[9]研究指出,似乎和遗传有关,「但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各起多大作用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0]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研究指出这类人格障碍似乎和遗传有关,所以是生理问题。此外;近年的大脑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假设理论;也有人从家庭影响来解释;或者从他们特殊的心理现象入手;所以有人建议一个综合的模式。[11]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似乎只是看见它的一面,也许也可以说:我们未能准确指出成因。

(5)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最有趣,因为两个结论是刚刚矛盾的: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型人格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表现出不爱和不接受……孩子感到不满足、被拒绝、没有价值……」;但另一个解释却说,这「恰恰是被过份积极的赞赏或者溺爱所宠坏……过高评估自己…… 」[12]原来父母怎么做,都是错的。难为父母们了!

(6)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了释这种障碍,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曾被提出:例如,从生理角度,藉脑细胞间的神经传导物质(neurotransmitter)解释;从心理方面解释,例如怪责成长时的负面经历;社会和文化也被怀疑。[13] 换言之,影响原因很多或者乾脆说:还未知道。

(7)表演型人格障碍——心理学家们对这类人格障碍的研究甚少,只能怀疑它和反社会人格有关连。[14]

(8)依赖型人格障碍——有说父母教养有误,过份保护或太权威,以至孩子没有学习独立自主;[15]也有说是因为父母或照顾者遗弃或忽略,所以很害怕被弃。[16] 又一例子,说明白当父母不容易,似乎无论做什么,都被心理学家当成箭靶。

(9)逃避型人格障碍——这类障碍,也有很多解释理论。有说是生物学原因(生理),家庭教养也很重要,但是生理原因比较重要。[17] 换言之,生理和环境都有关,但这不是新事,反之,这正是发展心理学上很多题目一向以来的争论。

(10)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一解释认为,父母管教过严,常处罚孩童,以至儿童极力去迎合他人;另一解释说,儿童在挣脱父母控制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攻击性行为,为了预防冲动,变成严格控制自己。[18] 也许可以这样说:心理学家们不知道成因,只知道,父母一定是罪魁。

总而言之,心理学家们是在说:「成因不肯定」!至于自恋型、强迫型、依赖型人格三类障碍更有趣,虽然专家的解释互相矛盾,但矛头都是指向父母,反正人人来自不健全家庭嘛!怪责父母不会错的!

如果把这十种人格障碍的成因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见心理学家们把病因归咎于(1)生理,如基因、大脑构造等;(2)环境,如父母教养、成长经历等。这也是发展心理学两大营垒的争论:人的性格的形成,是本性(nature)?还是教养(nurture)?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有肯定的结论,也没有人敢胆忽略其中一个。

但是,世俗的学者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灵界(上帝和魔鬼)的影响!原因是因为心理学的基本前设是无神和唯物的,也不把圣经当作真理。但是根据圣经,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灵界的影响。例如,当彼得要求耶稣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长文士的苦,「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太十六23)非常明显,彼得当时是被撒但影响。但我们也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好的影响,圣经告诉我们:「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更奇怪的是:人格的养成,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自己的选择。无神论学者们不明白有神有魔鬼,总应该明白人在各种影响下,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难道我们都是机器?电脑?外边的因素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圣经说:「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致成义。」(罗六16)「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

难怪专家们无法肯定这些所谓人格障碍的成因!

治疗效用

虽然专家们对各种人格障碍的成因没有什么定论。但是,大概有基督徒会想:至少他们有科学研究、统计数字、经过证证而得的疗法,所以他们的治疗应该有效。圣经把什么都叫做罪,不可能对人有多大帮助。何况,这些人格障碍是指比较严重的个案,正如文首所指出口的。圣经只能帮助那些一般性的和程度浅的。真正的精神疾病,还是需要心理治疗员才能胜任他们是专业人士,收费的,物有所值嘛!那么,请大家来看看心理学课本对治疗效用的报告:

(1)偏执型人格障碍——通常使用认知治疗,但是「直到今天,没有肯定的证据,证明任何形式的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患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生命。」[19]

(2)孤僻型人格障碍——「治疗患孤僻型人格障碍者极其困难……进步缓慢,能有进步的范围有限。」[20]

(3)分裂型人格障碍——「对分裂型障碍患者治疗的研究还很少,而且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它与精神分裂症相似,所以常以药物治疗。「症状难以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获得改善,而且部分患者还会发展出更加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症状。」[21]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大部分治疗员对成果悲观……少有成功案例。」专家认为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教育。[22]「不容易改变……专家主张,只有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些人才能改变。」[23]心理治疗员居然讲道德对错,叫我惊讶!

(5)自恋型人格障碍——经常使用的治疗法有认知治疗和放松治疗,但「对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非常有限,成功的报告就更少了。」[24] 治疗员又常以治疗他们的抑郁症为目标,「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难以得出结论。」[25]

(6)边缘型人格障碍——大部分常用的治疗法是「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SBT),是认知治疗的一种,有时也使用药物。无论如何,因为患者的特点,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困难的。[26]

(7)表演型人格障碍——「虽然已经有很多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帮助有这种障碍的人,但很少有研究证明这些方法确实起作用。」[27] 治疗者通常使用认知和行为疗法,但「还没有具体数据表明这样的治疗方法效果如何。」[28]

(8)依赖型人格障碍——「对这类人格障碍者的治疗大多数是描述型的,很少有研究能充分地说明哪种治疗是有效的。」[29] 但是,在各种人格障碍中,对此类的治疗最见效,可能因为当事人想改变的决心比较强。[30]

(9)逃避型人格障碍——认知治疗家和团体治疗,都取得一些成效,[31]「改善程度有限」,但因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效用都欠佳,所以少许的改善也能令人鼓舞。[32]

(10)强迫型人格障碍——「我们没有太多成功帮助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数据。」[33]

难怪某变态心理学课本这样结论:「人格障碍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要彻底获得改变很困难。」[34] 弟兄姐妹们是否有点失望?事实上,治疗员都同意:轴II的各种人格障碍,是「拒抗治疗」的!请留意,这不是笔者蓄意侮辱心理治疗。上边是收费的专业人士的告白!

的确。中国俗语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这不是新事。圣经也说:「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你们这习惯行恶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23)但是,神应许:「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结三十六26)

人首先必须得著新生命;然后根据圣经原则,脱下旧人,穿上新人;依靠圣灵帮助我们治死地上的肢体,就能改变那些难于改变的人格,包括所谓障碍了。事实上,基督徒中有很多成功的见证!

未完待续

原标题:从圣经看“人格障碍”

[1]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本文所以讨论的十种人格障碍,其描述是根据从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54298.html?retcode=0下载的中文DSM-IV。

[1] V. Marck Durand & David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3ed. (Pacific Grove, CA: Thomson Wadworth, 2003), p. 405. [2] 王建平、张宁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214-5。[3]同上,页219。[4]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06. [5] 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2009),页357-59。[6]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2-13;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2009),页361-62。[7]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4-15. [8]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3。[9] Richard P. Halgin & Susan Krauss Whitbourne,Abnormal Psycholoyg: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Bosto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9), p. 326-27. [10]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5。[11] 同上,页381-85。[12] 同上,页374。[13]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16-19. [14]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14;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0. [15]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39。[16]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5. [17]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238。[18]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1。[19]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13. [20]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326. [21]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5-66。[22]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25. [23]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14. [24]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5。[25]王建平、张宁编著,《变态心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页237。[26]钱铭 怡,《变态心理学》,页377;王建平,《变态心理》,页234。[2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73。[28]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页 236。[29]同上,页239。[30] Halgin & Whitbourne, Abnormal Psycholoyg, p. 330. [31]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67。[32] Durand & Barlow, Esse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p. 433-34. [33] Ibid., p. 436. [34]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页386。

发布日期: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