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现代化国家,除了物质与科技文明,还需要什么?

作者:庄祖鲲   来源:真光协会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份子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时候,往往只偏重西方物质文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基督教文明。科学和理性不能保障一个民主的社会,良好的制度也无法保障社会的公义。潜伏在人性中的罪性,会使人的理性被扭曲、制度被破坏,只有配合宗教更新人类心灵的力量,才能维系一个健全的社会。在这些社会制度及风气改善的过程中,基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了什么新的理念或动力?

英美奴隶制度的废除

奴隶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已久,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奴隶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律。然而在公元前1400年的旧约圣经中,曾记载了摩西颁布的以色列法律,其中明确规定本族人只能作雇工,不可作奴隶。外族人可买为奴仆,但很多时候,这些奴仆甚至成为养子而继承家业。在新约圣经中,虽没有直接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但的确鼓励基督徒恢复奴隶自由的身份。因此,在罗马帝国时代,基督徒常有释放奴隶的行动,以至于后来奴隶制度逐渐衰微。

到了18世纪,由于帝国主义的兴起,奴隶的捕捉、贩卖和虐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良知的基督徒大声疾呼,主张废除蓄奴及贩卖奴隶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基督教领袖是循理会的创始人大奋兴家约翰卫斯理,他一再呼吁,并撰文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他的呼吁引起了一位年轻的国会议员威伯福斯(Wilberforce)的共鸣。威伯福斯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又是循理会的会友。他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国会议员,开始为禁止奴隶贩卖的法案而奋斗,时为1787年。

由于既得利益者的阻扰,法案屡次失败。灰心之余,威伯福斯接到了卫斯理牧师临终前最后一封信,鼓励他继续努力。20年之后,英国终于在1807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禁止贩卖奴隶的法案。由于当时英国控制了世界主要的海上运输,这法案对奴隶的贩卖构成致命的打击。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蓄奴制度连同买卖奴隶的活动才真正停止。威伯福斯和其他基督徒政治家,不仅迫使贩卖奴隶的活动停止,而且还改革狱政、改善劳工工作环境、提供贫民救济。

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以前,在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慈善性工作,都由教会承担,而非由政府负责。因此,孤儿院、贫民救济、麻疯病院几乎都是教会主办,大部份的医院、高等学校也是由教会支持。教会不仅经常扮演这种角色,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最主要的力量。

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

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有人视之为一种文化侵略或帝国主义的工具,也有人视之为中国迈入现代化的主要媒介。坦白说,这两种南辕北辙的看法都有其事实根据,因此至少都表达部份的真相。但是由于这些个案常常牵涉到不同特定的人物或团体、特定的事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要依此给予一个概括性的总评,当然是很困难,而且见仁见智、差异极大。

然而,若单论基督教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善,则绝大多数的论者都有一致的共识。换句话说,基督教对晚清以来社会改革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且广受好评的。

在禁烟运动方面,除了许多中国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之外,基督教传教士的呼吁、奔走也功不可没。这些传教士如戴德生、杨格非(GriffithJohn)、马雅各布(JamesL.Maxwell)等人,一方面在英国撰文抨击输出鸦片的政策不当,另一方面在中国广设戒烟机构。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英国政府终于迫于议会及舆论的压力,于1906年同意逐年减产鸦片,至1917年完全停止出口。

在引进现代化医药技术方面,基督教和天主教更是贡献极大。不仅第一所医学院由基督教传教士建立,而且在众多传教士中,有相当高比例是医生及护士。他们为许多偏远的地区,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并改善卫生环境。

在教育方面,基督教的贡献更大。不仅在初级及中等教育方面,教会投入极多的人力、财力;在高等教育方面,影响尤其显著。据统计,在1923年全国大专学生中,有九分之一是就读于十三所基督教大学。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签约仪式的中国代表团中,居然有三分之一是基督徒!虽然后来随着风气的开放及民国的建立,国人自办的教育日渐普及,基督教的学校比重也逐年降低。但是,不可否认,在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借着教育培养了无数人才,也借着文字和书籍开启了国人的眼界和心胸。

此外,在一些不良习俗的改善方面,基督教也提供极重要的助力。例如缠足、纳妾、蓄婢等习俗,借着各种途径的努力,逐渐消除。

结论

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需要物质科技文明及健全合理的政治结构及制度,更重要的是国民要有敏锐的道德感及公德心,这是作为现代化国家的国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督教借着它对人性的透视及对心灵的更新能力,不仅可提供一个更合乎人性的政治架构及制度,还可以透过对人心灵的更新和净化,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并激发个人的创造力,以建造一个安和乐利的现代化国家。

发布日期: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