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同类青春题材影视剧,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突出了纯情,二是强调了等待。这二者看似简单,但在当下却成了稀罕。同样写青春校园,《同桌的你》、《致青春》、《匆匆那年》等影视剧都涉及到了性,甚至有堕胎,而且以满不在乎的态度说起,而《何以笙箫默》在校园阶段对此止于接吻,至少在镜头上没有在这方面过多渲染。
至于在天涯海角音讯全无下等待七年之久,这更如同当代神话。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经过那么长的岁月,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可人心就是如此奇怪,越是稀少,越是有人愿意寻求。
虽然没有勇气去改变我们身处的平庸现实,可在别人的故事中过一把自己的瘾还是聊胜于无。这就是此剧能红透半边天的心理原因,无怪乎有人说它是三四十岁女性的杀手。
当然,我无意于过多地分析此剧成功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原因,而是想探讨在情感关系中何以会分手,何以难回归这样的人生问题。
有重逢是因为有分手,所以,我们要从分手说起。在剧中,将赵默笙与何以琛的分手归之于赵默笙父亲赵清源的干涉。赵清源有某种事情脱不了干系,故以哄骗的方式将爱女转移到了美国,本来他也想让何以琛一起走,但被拒绝了。
应该说,不管出于何种意愿何种情形,这种迫人就范的方式不可取。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还在于何以琛的处理方式与态度。
在与赵清源谈话后,他对并不知情的赵默笙劈头盖脸来了一句:“别再找我了!但愿我从来没认识过你。”这才是他们分手以及彼此受伤害的真正原因。
在他们的校园恋情中,何以琛一直占主导地位,以目不斜视、一言九鼎来形容都不为过;赵默笙则一直对他仰慕有加,言听计从。这样一句话对赵默笙的杀伤力,何以琛应该知道。而在遭遇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他非但没有告知女友实情,反而把全部过错与后果都推到她头上,这是极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
作为恋人,彼此应该真诚相待,也要共同面对一切问题。离开这个前提,一切都会变得摇摆不定。后来他们和好之后,何以琛则以那时我年轻也会冲动来解释,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当时他是受挫之后没来由地发泄,那么清醒之后他也应该尽快说明真相。可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把分手的责任全部归之于赵默笙,也导致全体同学都这样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
究其原因,还是骄傲在作怪。何以琛一直以智商高、成绩好、表现优、人气旺作为骄傲的资本,在校园中特立独行,对追求他的女生不屑一顾。
面对赵默笙的“死缠烂打”,他似乎是屈尊降纡,给她一个机会。“我考虑过了,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他过多想到的是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对赵默笙的珍惜与尊重。应该说,在爱情中,不管是谁先提出先主动,一旦进入角色,作为男方还是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而赵默笙,她的失误是过于崇拜何以琛,以至失去了自我。爱情的意义不在于掌握或抓住了所爱的对象,而在于双方共同的成长。赵默笙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何以琛身上,前期的围追堵截不算,后来还陪着他去上法学课,甚至为给他买一个生日礼物跑遍全城。
这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光,结果不但没有让对方更看重自己,还让两人遭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照这种方式持续下去,赵默笙会荒废学业,最终恐怕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如果化学不是自己所喜欢,那她应该早早打算换一个专业,就像她后来从事摄影工作一样。
她完全让何以琛来决定两人关系的前景,也是放弃自我的一种表现。爱情是双方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可她只是在追求时表现出了锐气与勇气,而一旦追求上了,她就全部投诚了,没有了任何主意。后来,她没有坚持寻找与追求,与她的这种屈从被动心理也大有关系。只有在经历苦难之后,她才似乎找回了一点自己。
当然,苦难是导致他们分手的直接原因。不要以为天色常蓝,花香常漫,生活中总会有苦难,可显然年轻的他们对此缺乏必要的准备。每个人都没有对苦难的豁免权。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白丁一个;也不管你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
在面临变故时,他们都大惊失色,不知所措。何以琛尤其如此,不但没有找到应对的良策,还使得赵默笙雪上加霜。彼此间没有建立牢固的信任,又如何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应该说,世上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中,打击是暂时的,打击给他们双方所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最终他们能再度聚首也与之不无关系。
未完待续...
(原标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评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