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另一条路,和平才不再是奢望

作者:陈宗清   来源:恩福文化使团

一位出类拔萃能言善道的少女,披着红色头巾,于2014年12月10日,缓缓走进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礼堂。顿时,全体来宾起立鼓掌,欢迎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桂冠。随即,她发表了一篇动人的演说,所有的目光都投注在这位来自巴基斯坦史瓦特的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

为何马拉拉赢得世人赞许?

在这个充满混乱与仇恨的世代,道德日益败坏,而少女马拉拉为了女孩争取权益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精神赢得无数人的赞叹与佩服。所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审委员会把今年的奖项颁给她,同时也授予反对童工、毕生为儿童福祉献身的印度领袖萨蒂亚尔( Kailash Satyarthi )。

马拉拉至少有四方面的言论与行径,得到寰宇的肯定和掌声:

第一、她从年幼时就受父亲熏陶,热衷政治,学习为女性的权利说话,并利用各种管道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

第二、她年纪虽轻,却具有超凡勇气,深邃的眼光,肯为理想付出重大代价。

第三、她饶恕仇敌的宽大胸襟,让成千上万的人深受感动。16岁当天,她受邀在联合国大会演讲时强调,对于枪杀她的凶手,她丝毫不怀恨意,即使当时她手中握有手枪,也不会反击企图置她于死地的人。

第四、这位目前对世界甚具影响力的新世代领袖,不但有远大的抱负,更懂得运用身边资源与国际社会来推动理念。

人性的两面与道德的相对

马拉拉强烈主张,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尊严与地位。不过,此一观点牵涉到更深层的哲学或神学问题,如,究竟人性的尊严为何?为何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与权利?

西方民主国家谈到人权时,很自然以基督信仰作根据。无论是英国的《大宪章》、《权利请愿书》,或18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都建立在基督教思想上,相信人是神所造,因此所有人在神面前都平等。然而,《可兰经》是否揭示男女均等?这显然有争议。塔利班的领袖认为,按他们对《可兰经》的理解,女子不应受教育;所以他们要除掉马拉拉。

人性普遍有渴望良善、公义、仁爱的倾向;只要是人,无论贵贱、贫富,都盼望获得某种程度的尊重。因此,所有民族或文化都会伸张人性的光明面。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社会都有不公不义的现象。从《圣经》来看,如此错综复杂的光景,是出于罪恶的扭曲。人性阴暗面所造成的盲点或丑陋,没有一个文化与社会能避免。由此可见,任何传统或文化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只能是相对性的。

可惜许多人无法看清这点,却高抬自己社会所标榜的良善,鄙夷持不同看法团体的见解。

马拉拉的声音,是从她所处环境中体会到女权遭遇排挤,而发出来的抗议。然而,网络上却出现对她演讲的不满与批判。然而,这个世界不可能提出一套普世都能够接受的道德准则,让所有民族、不同传统的人都能接受。我们所谓的公义或平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一个地区公义平等的尺度,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地区。

教育的局限与救赎的需要

马拉拉从小就被父亲灌输女童受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自从塔利班政权管辖她的家乡后,许多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剥夺,因此马拉拉在许多公开场合不断强调,教育对于女孩们绝不可少,是她们未来的希望。

不可讳言,教育对现代人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然而,教育或知识的增加,无法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许多受过高等教育、浸淫在知识海洋的人,心灵深处却是贫乏、黑暗、孤独与扭曲。

综观人类历史,最深的问题并非是缺乏教育,而是人性未曾被救赎,被罪所捆绑、牢笼,以致活在罪恶的沼泥中。陷在罪中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我中心。他们无法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无论差异是来自文化、传统或宗教。

耶稣曾一针见血地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8:34b)祂对人性有彻底的认识,祂又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19:10)祂提出的解药不是教化众人,而是为人带来救赎的恩典。

今天的世界,充满鸿沟与藩篱。诺贝尔和平奖起不了什么作用,联合国所能作的也十分有限。唯有愿意认真跟随耶稣的人,肯背起十字架,活出基督爱的生命,才能对世界的和平有真实的贡献。

原文标题:《从马拉拉的演说谈起——人性与救赎》

发布日期: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