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的C.S.路易斯很幸福,父母每年都带他去海滨度假。美食、美景和爱护他的父母,成为他后来在书中所说的“童年的福气”。他将儿童时代所生活的美丽花园写入作品中,象征爱、神秘与不朽的生命。
他家中到处是书,每个房间都堆得满满的。他后来写道:“在大雨无休无止地落个不停的下午,我爱从书架上将书一本本的取下来,总可以找到一本我喜欢读的新书,就像在田野散步,总可以找到一片新叶一样。”
然而,在C.S.路易斯8岁时,母亲突然患癌症去世,慈母的逝去使他觉得“人间一切快乐、宁静都迅速消失,我失去了安全感,像一个大舟沉入海里。”
母亲去世后,C.S.路易斯进入寄宿学校,后又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在战斗中负伤,后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
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担任英语与文学教职长达29年,教授古典文学。1931年,路易斯在朋友托尔金的影响下确定信仰,从此不再彷徨,并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作品。
他写道:“百折不挠的过程更可以历练一个人的灵魂。”也曾描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个是“充满喜乐、平安、知识与力量”,一个是“生活在疯狂、恐怖、愚昧、暴怒、无能和永久的孤独中”。他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时刻其实都正在朝这两种情境中的一种走去。”
C.S.路易斯人生的另一个打击是晚年丧妻。他的妻子,一个美国作家,因癌症去世,去世时仅45岁。C.S.路易斯快60岁时才头一次结婚,美好的婚姻只持续了短短4年,终于做了新郎的他又做了鳏夫。为此他写了一篇短小的丧妻悼文,坦诚记录了自己的怀疑和挣扎。
这些在“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写下的文字,表达了路易斯对生和死、信托的失丧与重建等人生母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对那一段悲恸岁月进行的鞭辟入里、诚挚坦率的内省;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的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也再现了他如何重新归正信仰、心存坚忍奔跑天路的生命之迹。这本书成为治疗人们的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
他写道:“一个人的生命越是被真理更新,其爱情审美就应该越接近真理的标准。不是在理性、意志和愿望上的接近,而是升华为一把打开爱情之门的钥匙。”
C.S.路易斯曾和孩子们进行真诚而平等的对话。在《给孩子们的信》这本书中,他亲切的引导孩子思考信仰的最基本问题,生怕打击孩子的自信,从不盲目自大而批评孩子,他和这些孩子之间寻求着最为平等的交谈关系,直到生命结束前一天。他逗他们,鼓励他们,安慰他们,给他们提意见和建议。
即使在他亲人的健康和自己的健康都在恶化的情况下,C.S.路易斯仍能那样温厚地对待这些遥远的小朋友们。因此,孩子们称他是“良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