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做不完的事,但孩子的童年稍纵即逝

作者:水影儿   来源:根基成长教育

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村里许多人都到大城市里去做生意,大部分出去的人都有了百万,甚至千万的资产。但父亲从来没有离开家,在家做小本生意,十几年如一日,直到如今。我的婚礼上,我感谢他没有离开家,而选择陪伴我们,给了我们这些孩子有家的温暖和安全感。我很少有被遗弃和孤独的感受,这是父亲单单同在带来的祝福,可能他都没有意识到。(编者)

奔波的父母,疏离的亲子关系

越来越渴望知识,渴望致富的国人走出了家门,开始了在异国他乡艰难创业的过程。在美国,为了在这个新大陆上立足,第一代移民总是要付出很多艰辛和努力。特别是那些刚出国时年龄就比较偏大的 “洋插队们” ,他们常常要先独自在美国打拼而无法与家人子女团聚。他们也会在美国不断地飘来飘去,寻找最佳的机会和归宿。

在走南闯北的求职迁移中,和大人们一起颠簸的还有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这些成长期的孩子们,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要承受经常搬迁和转学所造成的不适和压力。由于过份的忙碌和频繁的搬迁,不少家长没时间也没心思陪孩子玩儿,更没时间和成长期的孩子做有益的亲子交流。

孩子可能比父母更难面对文化的转换

老王是近期从美国回国任职老王心中的痛的一名科研人员。他为人真诚,爱家敬业,也特别能吃苦。美中不足的是他有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儿子。他这个在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儿子,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老王最初在国内读博士时,儿子亮亮刚四岁。因为他就读的城市不在家乡,老王不得不和妻儿两地分居了四年。老王博士毕业后,他很幸运地留校任职。刚刚上小学的儿子就这样从家乡转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家人团聚安顿没多久,老王又飘洋过海到了美国。于是,老王一家人再次两地分居隔海相望。当他们一家人终于在大洋彼岸再次团聚时,九岁的亮亮经历了跨国转学。面对全新的文化和国度,学龄期的孩子和大人一样感受到了文化震荡。

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

亮亮刚来美国时,他的英文水平几乎是零。因为老王工作特别忙,实在没太多的时间辅导孩子英文,而英文水平一般的王太太也在忙着为生计打工。这两位家长因过度忙碌,确实无瑕顾及孩子,这导致了亮亮的英文水平一直进步不快。亮亮在学校里无法准确表达地自己,感觉很压抑。

当时,他们为了节省开支,住在了一个治安不太好的便宜学区。学校里的学生经常欺负英文还没过关的亮亮。因为父母都在忙,亮亮的委屈和不适无处宣泄,曾经开朗的他,性格慢慢变得孤僻起来。

后来,老王的经济条件好一些了,他们搬到了好一点儿的学区。这时的亮亮,开始用不安而警觉的眼光看待他周围的环境和同学。他过份小心和有点儿自卑的性格常被班上的同学讥笑。亮亮变得越发孤僻了,言行也开始有些怪异。

儿子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当时,亮亮所在学校的医生曾提醒老王要带亮亮看看心理医生,帮他渡过这段心理不适期。可能是咱们中国人比较忌讳心理疾病,老王一直不肯带孩子就医(具体原因外人就不很清楚了)。就这样,一向安静的亮亮慢慢变得时而大喊大叫,时而摔东西发泄情绪。这时候的老王,只好把孩子带到了心理医生面前,但好像错过了最佳时机。在药物控制下的亮亮,病情时好时坏。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亮亮的身体也胖得变了形。这个变化常常让亮亮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人也变得更加自卑起来。

在飘泊的岁月中,亮亮终于慢慢长大了。现在,他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纪。而这时的老王却觉得自己年纪偏大,在美国很难再有发展,无奈中,他选择了回国。

我欠孩子太多了

老王终于停止了漂泊,他唯一的儿子却留在了美国。现在的亮亮,除了偶尔和同龄人外出散散心,大部分的时间他还是把自己关闭起来。美国大学的门,还离他太远。已经二十岁的他,只能靠自己在麦当劳打工来挣些小钱。本不富裕的老王,也几乎把自己在美国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亮亮。“我欠孩子太多了” ,一说到这些,老王总是尽量不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

亮亮一个人以后在美国该怎么生存?成了老王心中永远的痛。

(原标题:一位海归父亲心里永远的痛)

发布日期: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