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作“低头族”,因为几乎在所有场合——包括餐桌旁和卫生间里,他们都在低头摆弄手里的智能手机。为此,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低头族”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义正言辞地谴责这群被智能手机控制的可怜家伙们是玩物丧志,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变化,无需大惊小怪。这些争执最后总是不了了之。但这显然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这个时代发生着许多在传统角度看来是疯狂的变化。
2008年,美国Google公司发布了一个叫Android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短短3年,这个本意为“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便占据全球智能手机的一半份额,并最终取代了赛班(Symbian)的霸主地位。这个变化也使当年曾在手机界翻云覆雨的诺基亚一落千丈,风光不再。
2009年,一个昵称叫“围脖”的社交工具在国内推出,很快它便拥有了几亿用户。令人惊奇的是,它迅速取代BBS成为网络舆论论战的主战场。然而,它所显出来的作用似乎超过了一个社交软件的范畴。有商人利用微博营销商品,有投资人利用微博寻找项目,甚至有人利用微博反腐使多名贪官下台……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一个叫“微信”的通讯工具,3年内用户就达到了6亿。微信的迅猛发展使运营商的传统短信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引发了运营商的不满,并试图撺掇工信部对微信进行收费。便捷的语音功能使人们从输入法和键盘中解脱出来,于是拿着手机录音发送成了主流的通讯方式。
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的理财产品,由于具有便于流通和高收益的双重特点,受到许多人的热捧,半年后规模便达到了4000亿元。此举使银行的存款迅速减少,而余额宝则被称为金融界的搅局者。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这些惊人的事情几乎都与近年热门的移动互联网有关,以至于这样的时代被定义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有这样一句话被奉为圭臬——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互联网思维”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对于学术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义,因为微博微信的缘故,有些人通俗地称呼其为“微时代”。那么,在“微时代”种种颠覆性的变化背后,我们这个时代真的被翻转了吗?
我们看到这些东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手机这个本来仅仅用于通讯的工具开始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人们手里总是揣着一个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充满人们眼界的不再是广阔的自然天地,而是那个四五英寸大的液晶显示屏。
有些人整天在朋友圈里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没有多少人点赞(但事实却是,就算再无聊的分享,也总有一些闲极无聊的人会点赞);有些人总是三五秒钟就要刷新一次微博,虽然对微博上讨论的那些民主、自由一点概念都没有;还有些人总是怕闲着,不管是三秒种还是半小时,一有闲暇,就按捺不住地非得掏出手机逛逛网店、玩玩游戏。
“微时代”使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习惯在各种社交工具上晒自己的生活,无论巨细;同时也通过它们来获取朋友们的动态。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开放的态度,然而人们列清单似地列出个人生活,却大都缺乏情感和心灵的交流。
也有很多人,与人面对面交往时会扭捏不安,吞吞吐吐,而用起各类通讯工具时却如鱼得水。这些人变得日益敏感且脆弱,因而开始躲在软件程序的背后与人沟通,用空间来阻隔自己的心,好使自己有躲藏的余地,免受伤害。还有些人,宁愿在网络上对一些风花雪月、无关紧要的分享评论点赞,而不愿意和身边的人多说一句话。
有很多人认为,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到“一机在手,掌握天下事”。但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所谓的各种资讯重复而浮夸,而且到处充斥着“心灵鸡血”和“微言耸听”的网络谣言。
同学聚会,从前是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现在是各自低头玩手机;清晨时分,从前是跑步运动,强身健体,如今是斜躺在床上玩手机;外出旅行,从前是体验自然,感悟人生,现在是换个地方低头玩手机。
不知不觉,智能手机已经从生活的便利品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是谁造就了这样的形势?是智能手机凭着先进的技术强势称王,还是人们在智能手机面前甘愿俯首称臣?
曾有一张图片在微博上被热传。画面上,一家咖啡馆反其道而行,挂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道:“我们没有WiFi;和你身边的人说说话吧!”
有网友评论说:“世界的物理距离在拉近,心灵的距离却走远。”
有网友感慨道:“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更渴望回归到最原始的平凡。”
也有网友做出这样的总结:“人类首先不能拒绝进步,网络科技注定会越来越发达,而其他的一切都交由人类自己去选择,盲目还是理智,跟从还是不跟从,控制还是失控,这得看你。”
但这仅仅是“盲目还是理性”可以解决的问题吗?显然不是,因为人们并非不理性和不想理性。而最原始的平凡,就是和谐、安定、充满爱和包容的生活吗?显然,无论多理性,人也无法逃脱在“微时代”被智能手机奴役的命运,而所谓“最原始的平凡”也不是人间天堂。
因此我的答案是——我们的时代没有被颠覆!很多现象或许是“微时代”才有的,但其深处所折射的东西却由来已久。这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他们在伊甸园犯了罪,从此人和上帝隔绝,也开始恨恶上帝。心灵本该被上帝充满的地方变得空虚,于是,人想尽各种办法来填满自己。当人觉得自己极度需要某样东西时,他就被这种东西所奴役。
我们的祖辈没有智能手机,但他们经历过战争并且深受其害,他们恐惧并觉得自己需要世界和平,于是被天下大同的集体理想奴役了;我们的父辈不会用微信微博,但他们经历过饥饿并觉得自己亟需填饱肚皮,他们就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成功主义”奴役了;而今天,我们衣食无忧,生活却无比空虚,撒旦、世界和广告商们便一起编造一个巨大的谎言——你们需要高科技,于是,我们就被“智能手机”奴役了。
“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罗马书》6:16)
本来心灵中属于上帝的地方,若是被其他东西所填满,我们就被它们所奴役,更确切地说,是被躲藏在这些事物背后的罪所奴役。在“微时代”,智能手机本是工具,但我们心灵空虚,便把手机、互联网等等当作偶像,于是我们就被罪控制了。
我不否认智能手机、互联网是好工具,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东西并不能使我们的安全感增多,也不能让我们空虚的内心得到安慰,就像世界和平与生活富裕丝毫也解决不了我们祖辈和父辈心里的阴暗和恐惧一样。
我们唯有仰望那位为人的罪被钉死的耶稣。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又说:“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耶稣承担了我们的罪,使我们可以重新和上帝和好。当上帝重新填满人心灵中原本属于他的地方,人才可以真正地告别空虚。人只有认识上帝,才会明白上帝为人预备的丰盛的生命,才会摆脱偶像和罪的辖制。
在“微时代”,人们不是因为不理性、自制力差才被智能手机控制,而是因为罪的缘故而被罪所奴役。即便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只要我们还不认识那位真正的上帝,就仍然会有其他的东西能控制我们。因此,我们不必厌恶智能手机,也不必排斥高科技,因为解决之道不在于戒掉“低头”,而在于抬头仰望。
那么,在这样的“微时代”,“低头族”们何时才能离弃手中的“上帝”,举目仰望那位真正的上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