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牧师的孩子不容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嫁给了一个牧师的孩子,现在我们有了四个孩子,他们也是牧师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牧师的孩子要不就是循规蹈矩,要不就是逆其道而行之,随时准备挑战父母的信仰。不光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会因为他们是牧师的孩子而另眼相看,他们的身份也影响到周围的人,比如他们的数学老师还有棒球队教练。
活在这样的压力和先入为主的理念下让人沮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牧师的孩子也有意想不到的蒙福的机会来弥补这些损失,那就是他们可以坐在“前排”观看神的工作,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安排“座位”。
然而大多时候,我们却把他们赶到“后排”去,在我们家老大Ryan和老二Josh的成长经历中,我和丈夫Kerry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不愿意让他们了解我们灵里的挣扎。很多父母都知道这种感受。我们看到过一些数据,牧师的孩子往往前景堪忧,Barna调查发现一半以上参与礼拜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离开教会,一些人是暂时的,还有一些人再没有回来过。
我记得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Kerry和我常常被教会的事务弄得焦头烂额,往往几经周折才化险为夷,但个中的心酸我们却没有和孩子们说。不是因为想让Josh和Ryan觉得我们有多么完美,只是我们想让孩子们把这些挣扎仅当做是教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插曲,而不是人之本性。我们太小看两个小伙子了。
没有让孩子们一起分担我们内心的挣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学会了隐藏自己忧伤和疑惑。于是乎,他们表面上完全是神喜悦的孩子的样式,心中的信仰磐石却渐渐土崩瓦解。他们原本可以经历神应许的丰富生命,但是在即将步入成人之际,心中却满了虚空。在大学期间,为了填补这心中的虚空,他们也学会了在一些世人寻找寄托的地方流连,但是根本找不到内心的满足。最后,他们向上帝敞开心扉,也向我们袒露心声,那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被动接受的信仰中,若信仰不是自发的,那假装相信上帝还有什么意义呢?
感谢神不丢弃祂爱的每一个孩子,现在Ryan和Josh都是二十多岁的成人了。他们创作了一本书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叫做《放弃被动的信仰,主动接受神》。书中事无巨细的记录了他们的灵程道路。他们意识到让信仰扎根的第一步是摒弃宗教的束缚,要先从内心和神建立关系。书里这样写着,“永恒的最自由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是耶稣告诉我们的,‘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章32节)。我们能经历这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和上帝还有周围的人肝胆相照。”Ryan和Josh与我们交流了很多,也参考了他们朋友的意见,更多的是得到了神的启示,最后我们为他们播撒的信仰种子终于在他们内心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发芽结果了。
我们的家庭信仰相册中不像有的牧师家庭那张装满了完美的照片。回首过去,我们竭尽全力不让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扛起灵命路程上的重担,这有些过犹不及了,完全让自己的信仰疑惑和缺失感欲盖弥彰。Ryan和Josh希望能和我们一起接受信仰过程中的挑战,愿意和我们一起承受痛苦,改正错误。
作为父母,我们得承认对信仰时有质疑,对教会有时心灰意冷是可以理解的,这不会让孩子放弃他们儿时的信仰。事实上,分享这些想法给孩子是有积极意义的。会使他们在困难面前更依靠祷告,更依靠神。理性的基督教信仰不是回避争战,而是勇于承担,从里面学习功课,增进灵命。Kerry和我仍旧在努力去营造一种家庭氛围,其中我们不必完美,我们可以彼此坦诚内心的挣扎,可以向有爱有恩慈的上帝祷告。
我们从孩子一路追寻真正的信仰历程中学会了很多。每当回想起他们在襁褓中我哄他们入睡时常常哼唱的赞美诗“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书告诉我。”自己就百感交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原来最质朴的真理也是意义最深远的。
《回来吧,巴芭拉》讲的就是一个相似的故事。孩子的心往往最能够反映出家庭中的真实信仰。一个牧者的家庭,理性上应该是最充满爱与浓厚信仰,可这样的家庭中却出现了一个不信且十分悖逆的女儿。这不仅使身为牧者的父母大惊所望、颜面尽失,更让读者们惊讶不已。巴芭拉,表面上做到了一个牧师女儿当做的,从小在教会主日学长大,上教会,读教会学校......是众所周知的“好基督徒”。可在上大学离开家的那一刻,她毅然脱掉了虚假的基督徒外衣,一头扎进向往的极乐世界:喝酒、吸毒、辍学、结婚离婚、拥有名车豪宅......父母该如何面对背叛的女儿?挣脱了信仰的束缚,终于寻找到自由生活的女儿会怎样呢?在这样一个看似丑闻的见证里,上帝的手又在哪里呢?
《回来吧,巴芭拉》,来自父母的呼唤和上帝永不放弃的爱。
爱能使人忍耐到底,决不放弃!
原标题:牧师家庭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