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没有抱怨教育体制,而是身体力行,服务民众

作者:编辑整理   来源:芥菜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晏阳初众所周知,他是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提升国民素质,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他也是一位基督徒,基督信仰对他思想及社会实践的影响,非常深远。

晏阳初生于1893年,家在四川巴中,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但实际上是名牧师。10岁时,晏阳初开始进入教会学校学习。这一经历,使他对基督教传播历史有了清楚的掌握,传教士们抛弃一切、牺牲、吃苦的精神,对他后来从事平民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他17岁毕业后,经传教士史都华推荐,前往香港深造,后转学到美国,191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20年,他回国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

晏阳初积极倡导平民教育。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的四大弊病“愚、穷、弱、私”,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综合改造方案。他实地苦干,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他曾选择河北定县——太行山东丽高原一个地瘠民贫的地方,作为他的试验点。在那里,他领导改良农具、种子、育苗、种植方法、汲水工具,加上循得种植法的采用,顿使农业产量增加;在那里,乡村医所开始设立,医务员得到良好训练并实施移动性的服务(60年代中国的“赤脚医生”始自定县),农民的卫生间得到改良、粪便处置更趋合理化……凡此种种,都提高了农民的健康。同时,他领导大兴农民识字运动,在各乡广贴壁报,开设模范小学,以合宜的方法教授,让学生读得彻底,学得也快(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县仍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在那里的多风沙之区,他领导大造防风林,村里村外广植树木,改善风景以调节气候。在那里,他组织每村成立自治政府,保护自身的安宁及排解纠纷。在那里,他号召农民组成合作社,引导农民将棉花作有效的收集、储存,径售于天津各纺纱厂,废除了唯利是图的中间商的剥削垄断。在那里,渐渐觉悟起来的人们不但知道“天下为公”的原则,更以“天下一家”为目标,40万定县人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民主、真正康乐的地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晏阳初一行随军撤退后方,但无论到哪里,他必将定县的经验推广于民众之间。1949年,无法在中国继续施展理想的晏阳初辞职,开始在落后“发展中”国家继续实施平民教育,并成就斐然。在他的协助下,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欠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类似计划。晏阳初毕生致力平民教育70余年,被尊称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其实,早在1943年,由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参与的“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评选,晏阳初已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之殊荣,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齐名。

在圣经中,耶稣曾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晏阳初效法耶稣,以服事人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把平民的识字和教育当作自己终身事业。每遇见难题时,他也都会向主祷告。他效法主,人也效法了他。在他的鼓励下,甚至一代学者如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陈筑山、孙伏园、郑耿裳、熊佛西、瞿世英、冯锐等都纷纷走出官邸、书斋、画室,宁可不做校长,不办报纸,甘当他的手下,一起参加平民教育。著名作家赛珍珠将晏阳初称颂为“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因为他遵循主耶稣的教导,在世上真实的“作光作盐”!

发布日期: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