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成为富人的新兴趣,但富人想做好人,容易么

作者:临风   来源:境界

如今,信仰和健康是当前中国一些富人追寻的新财富。他们开始选择以参加哲学课程和参禅修行的方式度假,而不是仅是EMBA课程和海外购物。

中国的无神论者人数是全球最多的。胡润财富报告称,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国人中,半数都信仰某种宗教,其中30%称自己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所占比例分别为7%和3%。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中国人中,60%称自己有宗教信仰,尽管他们并非总是严格修行。

胡润报告发行人胡润表示,在高净值人群中,对精神层面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对物质的关系。他们意识到身心健康对自己的生意也有帮助。

说到信仰,SOHO的潘石屹和张欣前几年接受了巴哈伊的信仰。万科的“硬汉”王石,也曾表达了信仰的需求:“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就是信仰。就是我们企业家,除了我们本身是赚钱、是盈利,是担当,我们应该有信心(信念)。”他并且解释说:“我是搞通讯的,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我现在如果坚守我的底线和伦理价值,我做一个亿,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突破底线,我可以做10个亿,20个亿。”言下之意,因着他的信念,他宁愿做一个亿。”他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你做大的目的是什么?”他接着说:“我们为我们的尊严活着,为我们的价值体系活着,最后多大,要有结果,要有目标。你觉得这样活着要有意义,这是很重要的。”

两次登上过珠峰的王石问:“人活着为什么?”他给自己提供了答案:“如果我们缺少了信仰,把信仰当做GDP,把信仰当做为了赚钱,一切为了赚钱和GDP,把一切牺牲了,这是很糟糕的。”能够听到这些话,让我非常兴奋。

这些企业家,他们并非以慈悲、救世的心肠起家。可是如今他们都意识到,为了赚钱而失去底线并不能带来人生的意义,不能带来快乐。这或许也是陈光标热心公益的动机吧?他们纷纷体验,在财富以外要追求更大的善。

“我在做上帝的工作”

难道这不同样就是比尔·盖兹的故事吗?他从微软CEO的位子退休后,与夫人梅琳达共同专心从事盖兹基金会的慈善工作。退休前的盖兹也是个很难相处的角色。对外,他商场上的作风是赶尽杀绝,不留活口。对内,他对下属严厉,要求高,不满意的时候会当众申斥。

所幸盖兹有对很好的双亲。据说他们家庭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公理宗。母亲是著名的慈善家。虽然母亲已逝,可她热心慈善的家风却深深地影响着盖兹夫妇。盖兹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解决问题,以前解决的是商业上的问题,如今在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盖兹夫妇基金会的运作方式模仿“洛克菲勒基金会”,要解决政府机构无法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他们基金会的口号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

最近几年来,他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灭绝小儿麻痹症。他曾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访问谈话中提到,基金会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推广注射小儿麻痹疫苗的工作。他说:“我在做上帝的工作。”记者听到很吃惊,居然会从盖兹口中冒出“上帝”这个词,简直不可思议!

盖兹解释说:“这种想法并非与宗教直接相关。我们做的关乎人类的尊严和平等。我奉行黄金律,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我要人怎样待我,我就应当怎样待人。”这不就是耶稣话吗?

这显然与他早年“不留活口、不留情面”的态度大相径庭。他所生长的(基督教)土壤似乎终于开花、结果,使得他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视野,改变他的价值观。

在人生的旅途中更上层楼,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以后,他们便能看得更清楚,体认到追求财富和名位不再能定义他们的人生,也不再能满足他们深处的需求。他们把人生对意义的的追求提升至信仰的层次,寻求归属。

不要等到钱赚够才思考人生

然而有盖兹这样的视野和信念的人到底是凤毛麟角。

不但如此,人类趋恶的本性最近更得到科学的证实。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研究财富与权势对人类心理和社交的影响。这个议题原来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研究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家也开始感觉兴趣了。2012年《纽约杂志》曾登载了一篇学术味很重的文章:《金钱与同情心的落差》。文中介绍了好几个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他们共同的发现证实:一个人的钱越多,他的行为就越不像人,他就更没有仁慈心。

文中介绍一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心理学家保罗·匹福,通过测验、在线游戏、问卷、实验等方式发现:当你在游戏里把一个人放在更有特权、更有权力的位子上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像是个独揽大权的人。如果没有更深的信仰,先富起来的人,就更有专权的冲动。这些研究说明,要等到有钱后再生发同情心,几率很小。

针对人们的贪婪,使徒保罗曾经说了一句很发人深省的话:“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真理),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一个被金钱奴役的人生是个失去底线的人生,他再也找不到安宁。这也说明,人都有追寻信仰的需要。

他们的发现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平凡人身上。虽然没有几个人在事业上能够爬到山顶,但快乐的原则却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要等到做到马云第二,再来思考人生的归属,那我们大约一辈子都会活在愁苦的里面。

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

能意识到信仰的需要是个很大的突破,然而,这不过是认识人生的第一步,就像一个有重病的人,知道自己病情严重只是通向健康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病人必须面对现实,特别是自我的认知,不能逃避。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一是活在当下,让生存的冲动和隐藏的盲点继续掌握我们的人生,让他人的价值观来定义自我和自己的价值。这是个被定义的人生,它似乎相对地安全。但这样的人生充满了焦虑,因为他不过是个温度计,随着外面的温度而升降,而不是个调温器。

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说:人类的认知有三个层次。身体(感官)是最低的次序,受欲望支配,这样的生命不断想要取得权力与资源,按身体层次而活的人结局必然虚空。比身体高层次是心智(头脑)。但人类还有一个更高的认知层次就是慈爱(charity),它与人的心灵、直观和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真理(first principles)息息相关。

在这个层次所认识的真理是理性无法达到或超越的,它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有这样认知的人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有限,因此向上寻索,指向上帝。真知识使人做个真理的追寻者而不是真理的定义者,让真理定义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更好的道路,耶稣会是第一个告诉你走上去。如果你不相信他(对真理)有这样的执着,你就是对耶稣没有信心。因为你真正想的是,他会鼓励你相信假东西。” 这是哲学家和基督徒思想家魏乐德(Dallas Willard)早年曾说的,我的视野豁然开通。

只有真正代表真理的人(耶稣)才有这种自信,不会害怕真理会被膺品所替代。接受了耶稣作我人生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给了我极大的解脱和自由,让我藉着耶稣的视角,能够对人生、对他人也充满热爱和希望。

原标题:富人想做好人,容易么?

发布日期: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