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企业难以“基业长青”?答案在这里(上)

作者:于明捷   来源:海外校园

“基业长青”,是企业真正成功的标志。不幸的是,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不到3岁,而且还有越来越“短寿”的趋势:2000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6年;2004年,缩短到3.5年;2006年,又减到2.9年;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糟。

相比之下,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欧美企业或因统计标准不同,平均寿命在12到40年不等,但都明显长于中国企业。中国每年倒闭的企业总数,超过100万,是美国的10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为什么国内的企业很少有“百年长青”的?我身边有这样两个例子,分析一下便可略知一二。

实例一:我认识的一位企业家,相当能干。他是基督徒,信仰根基不错,读过神学,颇有讲道恩赐,在教会里热心事奉,曾一度近乎全职事奉,也为主受过苦,还被按立为长老。

然而,他在商场上的作为,却着实值得反思: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在大城市里炒房地产;金融危机后,马上放弃炒房生意,参与创办一间颇具规模的加工企业;很快,他又觉得实业不如商业来钱容易,旋即离乡背井做起炒煤的生意……

实例二:我还有一位好友,未信主,也很有天赋,清华大学毕业,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化工方面的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化专业受美国影响,在中国非常热门。我的朋友也“不失时机”地转入这一科研领域,并于90年代中期,获得到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科研与深造的机会。

不幸的是,他到美国后,正赶上美国的生化行业陷入低谷,生化方面的科研经费紧缩,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却持续升温,吸引了大批人才投考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他也再一次“不失时机”地转行,在波士顿一间学府,修读计算机硕士专业。

就在他快要毕业的时候,赶上了2000年的纳斯达克崩盘,美国高科技泡沫破灭,眼看到手的高薪工作,像是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一位是企业家,一位是专业人士;一位是基督徒,一位是非基督徒,但他们在职场上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利润、收入为动力,完全屈从于市场狂潮。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都是这样,中国企业想不短寿,难矣!

基业长青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比我们更为“自由”,其企业何以比我们的更为长寿呢?

以下实例或可使大家茅塞顿开:

“吉百利”(Cadbury)牌巧克力,是世界著名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也很高。可是你知道吗?这个品牌的建立,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它始于一个很小的家庭公司,如今却是拥有近5万名员工、在60多个国家都有分号的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

该公司自1824年创办至今,一直以巧克力为核心产品,款式之多,数以千计。我们熟悉的奶油巧克力、果仁巧克力、香草巧克力、什锦巧克力,以及纯巧克力等,都是吉百利首创的。目前,该公司仅在英国的年营业额,就超过10亿英镑,利润超过1亿英镑。

吉百利的成功,是与乔治·吉百利(George Cadbury,1839-1922)60多年的带领,及其一生虔诚的信仰分不开的。乔治在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中长大,奉行清教徒的工作伦理,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上帝对自己的呼召,也是事奉神、荣耀神的途径。因此,他工作勤奋,专注坚毅,生活节俭,善待员工,热心慈善。他最喜欢的格言是:“无论你决定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去做。”

为提高产品质量,他率先从荷兰引进最先进的设备,成为英国第一家生产纯可可粉的公司,从而奠定了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1874年,他放弃了从事已久的茶与咖啡贸易,集中精力从事可可粉与巧克力的生产。他大胆创新,很快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其中奶油巧克力、水果夹心巧克力、鲜奶巧克力以及黑巧克力等,至今为大家所喜爱。

乔治·吉百利一生善待员工,热心公益事业。他52年如一日,在每个星期天,外出教导伯明翰的贫困工人读、写。他还在公司开展每日读经祷告活动,自己常常做简短的分享,深受员工欢迎(竟实行了几十年)。

更令人称道的是, 他修建了波恩维尔(Bournville)工人新村。为改善员工的居住环境,他在伯明翰西南郊买下了大片土地,用超前的设计理念,为员工提供健康优雅的居住环境。

他把工厂也迁了过来,使波恩维尔变成一个新型社区,社区内配有医院、运动场地、学校、玫瑰园、音乐厅、公园、食堂、洗衣房等等,成为“花园城市”的先驱与典范。100多年后的今天,波恩维尔仍是英国颇具特色的旅游观光景地,激发着建筑师的创作灵感。

这个案例至少告诉我们,“持久的专注”和“精益求精”,是吉百利成功与“长寿”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得益于经营者的工作伦理。那么,这种工作伦理的基础与核心是什么呢?

恩召真理

与乔治 · 吉百利几乎同时代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揭示出新教伦理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重要促进作用。新教中的“呼召”与“天职”观,正是这种促进作用的根本原因。乔治·吉百利之所以能60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成就卓著,也正是因为秉持这样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恩召真理”。那么,什么是“恩召”呢?

查考圣经,我们会经常碰到诸如“默示”、“异象”、“恩召”、“差(派/遣)”、“命令”、“命定”、“(职)分”、“拣选”、“选立”、“(蒙)召”等词语。它们含义虽有区别,但都反映着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上帝对人的安排,包括上帝对人的旨意、计划、命令、差派、托付,以及与之相联的应许、恩赐和祝福。

一个明确领受上帝托付的人,才是真正有“使命”的人(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只不过称之为“天命”)。圣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例子,如旧约中的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众先知,以及新约中的主耶稣、保罗和其他使徒等。

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深知神的心意,大胆地提出:任何工作都可能是从神而来的呼召,基督徒不仅要做好世俗工作,而且要“出污泥而不染”,努力行善,为主做盐做光。

一个真正明白和奉行“恩召真理”的人,是不会为环境所左右的,在职场中也不会唯金钱与市场之马首是瞻,因为他坚信:

第一、上帝有着至高无上的主权和对万有的奇妙掌管。世俗的君王、市场与金钱等,皆掌握在上帝手中。

第二、现今所从事的职业与工作,皆有神的旨意,包含着神的计划、托付与祝福。

第三、人应对上帝(而非对其他)负责,全力以赴,克勤克俭,坚韧不拔,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诚信待人,追求卓越,并领受上帝的赐福。

第四、人应通过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去荣耀神,讨神喜悦,同时也享受神的祝福。

第五、人应乐于奉献与公益,怀感恩的心分享自己的钱财,帮助穷人与弱者,来荣神益人。

这就是500年前,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新的“工作伦理”。包含着创业观、职业观、奉献观等非常积极的精神,在英国的清教徒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伦理观,把工作视为上帝对人的命令与托付,是“天职”,因此,是神圣不可违背的,也是超越世俗利诱的,更是有持久生命力和充满奇妙恩典的。

发布日期: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