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莫瑞州立大学(Murray State University)讲师,同时也是基督徒作家伊丽莎白‧鲍威尔(Elizabeth Powell)在《今日基督徒妇女》(Today's Christian Woman)杂志上分享身为单身女性的婚姻情感路。
她说,年过三十,心智、灵性与情感都渐趋成熟,应该是找到另一半的时候了。感到幸运,因为团契中还有许多专业、富有吸引力的单身弟兄。几周过后,她发觉团契中有位名叫约翰的弟兄。接下来的几个月,聚会后常与约翰促膝交谈,又有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彼此交往。她喜欢约翰注意她的存在,啊!莫非他就是……?可是,几个月后,打死她也不相信,约翰竟然与她的朋友玛莉约起会来!顿时,她感到自己又笨又蠢;很快地,她以理性告诉自己,其实自己并不笨,因为眼前的机会还多着哩!
接下来,她锁定阿汤,一位颇具魅力、智慧聪敏的弟兄,时常对她发出注目礼。而且,每当她的目光望向阿汤时,阿汤也会报以微笑。几个月的眉来眼去,不知怎么的,阿汤还是没有进一步的表示,她实在有点生气。正当她耐性尽失、按捺不住时,好友莎拉竟然悄悄地对她咬耳根:“我对阿汤很有意思!”天啊!伊丽莎白真不敢想象,剧情究竟会如何发展?!当莎拉对阿汤展开进一步的攻势时,她的心充满了嫉妒!最后,她决定向阿汤表白;可恨的是,阿汤竟然对她说:“我当妳只是普通朋友……”嗳!美梦再次成空。
正当伊丽莎白走在危机四伏的情感路上,上帝让她看到单身的自己,追求婚姻时内心经历的四重陷阱,使她从中获得灵性更新和自我成长的契机。
首先,伊丽莎白发现自己对其他有约会或有婚约的女性,有极强的妒嫉心。同时,她也发现,许多女性──无论单身或已婚──都跟她一样也有嫉妒的挣扎。已婚的姐妹竟然对她说:“你这样子多好啊!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的……”事实上,她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家,只是在付出后,有时也会感到疲惫气馁。
从此,伊丽莎白才醒悟到,自己的牺牲只不过是为自我的前途打算,远不及那些己婚女性,任劳任怨的牺牲奉献。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看见别人身旁有伴侣时,心里或多或少会产生嫉妒;但是,除了想结婚外,她特意安排时间出外旅游,并且开始学习向天父上帝献上感恩。
其次,她周遭有许多单身女士常常埋怨那些单身男士们,因为这些男士们身上好像罹患了“委身恐惧症”;为什么对自己心仪的女人,需要花费数月甚或数年的时间,才懂得启口提出约会?奥托‧哈格兰(Otto Haugland)在《男士为何不懂得约会?》(Why Men Don't Date?)一书中指出男人心中存有的恐惧。到底怕些什么呢?有些男人不喜欢有承诺后的约束感;有些担心自己薪资微薄、养不起老婆;有些则是老觉得还不是时候。
几年下来,伊丽莎白终于明白:原来,男人除了可以满足她的恋爱梦想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当她不再视男人为恋爱的对象后,她喜获一片广大的友谊天地。她享受到纯友谊的两性关系,相对的,对男人这种雄性动物的埋怨也渐渐减少了。
还有,伊丽莎白开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生命中已经拥有、值得感恩的事物,例如,天父的大爱、上帝的救恩、受过的教育、教书的职业、美好的教会、舒适的居所、实用的汽车……这些都是过去的她视为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的;除了这些还不够,心中一直认定有所缺乏──一位丈夫。
小时候,伊丽莎白就记得《创世记》伊甸园的故事,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她相信,有一天当她长大后,她会谈恋爱、结婚,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强烈地认为没有恋爱的人生,一定是不快乐的。摆在眼前的是,年复一年过着单身的日子,她开始抱怨上帝没有赏赐她恋爱的快乐。这抱怨来自不满;不满生出怨恨、怨恨生出气忿。
如何避免心生抱怨与忿忿不平呢?相信上帝的应许──生命中必有美好的计划与安排。从此,伊丽莎白认定自己是基督的新妇;然而,这并没有抹杀她对婚姻亲密关系的渴望。最重要的是,相信基督的爱远超过人世间的爱;因为,男人并非救主,恋爱也不如爱情小说吹嘘的那样──是快乐的泉源。
嫉妒、不满、怨恨、气忿,最终导致自艾自怜。其实,自艾自怜来自于无助感。伊丽莎白感到自己不能控制男人的想法、无法控制上帝的想法;因此,她无能掌控自己的爱情道路。
起初有人向她提出建议,活在雌性时代,女人可以主动向男人提出约会的要求啊!可是,她记得有位弟兄曾在团契分享:“女士若是主动追求男士,这位男士会比较容易将她甩掉;因为双方的交往,并不是我主动。”伊丽莎白听到后,内心接受这样的说法。
事实上,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懂得欣赏单身生活的好处──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完成硕士学位、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晚归时不用担心丈夫孩子无人照料;为此,她常常感谢父神。
她仍旧渴望有个终身伴侣,但单身的日子也已活了大半岁数;现在,她以“享受”的心情,过上帝赏赐的每一天,并领导教会单身团契,教导她们过一个更丰盛的基督徒单身女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