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不是孩子用来读的书,而是请别人读,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这样说,“父母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念给孩子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父母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
北京人大附中的语文教师刘成章与妻子就这样,给不到一岁的女儿漾漾听读绘本,从简单的只有笑脸图案的绘本到现在有完整故事性的绘本,漾漾阅读绘本的数量已逾百本。江祯,也是这样每天为孩子读绘本书。
读书的开始,是读还是听?面对这个问题,松居直认为:“靠耳朵。”在反复听过绘本故事后,一些孩子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故事。这种被家长呼之神奇的能力其实是2至5岁孩子所特有的能力。幼儿期的儿童还不具备识字能力,不会读书,这往往让家长忽略了幼儿身上具有强大的用耳朵听语言的能力,失去了培养读书能力的先机。
“2至5岁的孩子具有把语言完全变成自己东西的能力。我认为孩子们这是在‘吃语言’。若是这语言使他们感到快乐、有趣,他们就把它吃下去,变成自身的东西。因此,孩子们上学以前,大人应使他们有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松居直告诉人们。
刘成章就有这样的体会。
抱漾漾下楼,明月当空。刘成章问漾漾:“天上是什么啊?”“是月亮。”
“还有什么啊?”“还有眼睛。”
“还有呢?”“嘴巴。”“哦,爸爸,还有眉毛呢!”
这就是小孩子的天空。似曾相识的文字,他和妻子给漾漾读过。
具有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刘成章告诉记者:现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语文课本属于选文性教材,学生很少读整本书,这类单篇文章是思想的碎片,故事没有来龙去脉,学生在理解上抓不住关键,不利于语言思维的发展。反观绘本阅读,每一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对孩子的语言思维启蒙锻炼非常有益。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地将自己替换成书中的角色,融入故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自然而然地将其中的乐趣映射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一次,漾漾准备出门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小心翼翼地出门。”这让家里人都很惊讶,后来刘成章发现,这句话正是女儿最近在读的《步步侦探记》中的原话。绘本阅读,让孩子把故事和真实生活巧妙衔接在一起。
其实,绘本阅读不仅适合学前儿童,低年级语文任课教师也在利用绘本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常丽华老师,为班中的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家庭作业,每天阅读并朗读一个绘本故事,录音上传到班级通信群中交流评价。通过朗读绘本,帮助学生完成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度。“丰富的阅读能够帮助孩子构建广阔的智力背景,对于低学年学生我们选择绘本阅读,绘本有其独特的图画语言,从色彩、构图到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棒的读物。儿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可以学到新的语言。另外,绘本也可以启发儿童绘画创作的兴趣。”
据了解,除了常丽华所带的班级,学校的每个一年级教室中都摆置几百本绘本,每天中午安排3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绘本独立阅读,还要做一周的阅读记录。
“念图画书是亲子间最好的交流方式。”松居直说。
让家长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是常丽华老师常年布置的作业。“亲子互动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孩子阅读量的不足,也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唤起孩子对书和故事的兴趣。”常丽华老师说。
在这个过程中,江祯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小Q在阅读《黑衣婆婆》之后告诉我:‘故事里没有说黑衣婆婆穿的是黑色衣服,她叫黑衣婆婆肯定是因为她太孤独了,就像黑色一样,所以叫她黑衣婆婆。’”
在江祯看来,这些绘本故事带领着家长走进孩子的思想世界,增进亲子关系。
一次,妈妈们聚集在一起阅读《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故事讲的是甘伯伯一路上遇到不同的小动物,都想上船与甘伯伯游河,每个上船的小动物都答应了甘伯伯要守规矩,但最后小动物们还是嬉闹起来忘了最初的许诺。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最后的结局是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还邀请他们下次再一起游船。
故事的结局不是责备,这让家长们陷入了沉思。故事让家长体会到,学龄前儿童一方面尚不具备约束自己行为和掩饰内心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来自成年人的要求,教育儿童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去行为。面对儿童屡教不改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不良表现”就像书中隐喻的那样是动物的本性,约束性说教难起作用,了解到这一点,就有助于家长对孩子“不良表现”的包容。
“图画书是大人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父母的声音让图画书发挥作用,这些声音交织出的语言,将孩子引进图画书的世界。这时,幼儿一定能满心喜悦地步入到图画书神秘而多姿多彩的世界。这种感觉就叫幸福。”江祯说。
(原标题:绘本阅读:让孩子用耳朵读书;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图片来源:CC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