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和记者史蒂芬•列维特合著了一本《魔鬼经济学》,之后他们合著的《超爆魔鬼经济学》和《像怪人一样思考》依然畅销。为纪念《魔鬼经济学》出版十周年,该书两位作者编选了一部“魔鬼经济学”博客的精选集,书名叫《什么时候抢银行最合适,以及其他131个更反常的建议和善意的胡扯》。这些博客比他们的书更随意、更亲切也更怪异。
两位作者在书名中提出了一个很有煽动性的问题:什么时候抢银行最合适?从统计数据上看,上午比下午好:上午抢劫比下午抢劫收获更大(上午5180元,下午 3705美元),但好像劫匪对于抢银行并不在行,银行抢劫案往往发生于下午,而且他们更喜欢周五,“可能是因为劫匪要睡懒觉,或者如果他们早上起得来的 话,就成上班族了。”根据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美国每年大约发生5000起银行劫案。周五是银行劫案的高发期,每年1042起;接下来是周二922起,周四 885起,周三842起。但没有证据表明,在哪一天抢银行更有可能成功。整体上看,美国的银行劫匪成功的话,平均能抢到4120美元,但被捕的几率高达 35%。
有经济学家从英国银行家协会拿到银行劫案的数据,他们对数据作了分析,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了皇家统计学会的刊物上。文中说,银行劫匪平均能抢到大约3万美元。多人合伙的,每人能分到大约18000美元。这比他们的美国同行高很多。但被捕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文章的结论是:抢银行的平均回报几乎一文不值。如果想知道哪一天是抢银行的最佳时机,答案是永远都别去抢。除非你在一家银行上班。但即使如此,这件事也得不偿失,因为你可能要永久地放弃你的职业。
爱荷华州一家银行有一位职员叫伯妮斯•盖革,1961年她因为多年间盗用了200万美元而被捕。这家银行刚好是她父亲开的。据说伯妮斯很慷慨,她偷走的钱大部分都被她捐掉了。她被捕后,银行就破产了。入狱五年后她获得假释,又跟她的父母住在一起,显然她父母宽恕了她。盖革在被捕前已经筋疲力尽。为什么呢?因为她从不休假,因为她要同时记两笔账,如果找一个人替她干活,她的罪行就有可能会被败露。最有趣的是,盖革出狱后,进了一家银行监管机构,帮助他们防止资金被侵吞。她最大的贡献就是,看哪些职员一直不休假。这个标准被证明对于防止资金被侵吞非常有用。
这就是魔鬼经济学的叙述模式:提出一个挑衅性的问题、分析统计数据,再借助经济学论文,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这可以让我们理智地避免犯错,比如抢银行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大数据有时也会被玩坏。
经济学家发现,干坏事的人有时是很有创意的。孟买的通勤列车每天要运送600万人,火车公司没办法检查所有人的票,只能随机抽查、检票。所以有许多人不买票。虽然不买票很少会被抓到,但是一段抓到就会被罚一大笔钱。一个聪明的乘客就设计了一个保险政策,使被抓的人能够得到补偿。乘客可以花500卢比(大约11美元)加入一个逃票乘客的组织。如果没买票时被抓获,会员交了罚款之后,可以向该组织出示发票,该组织会补偿罚金。
他们发现的反常的结论还有:食物的包装对环境是有好处的。环保分子抗议用塑料袋包装的水果和蔬菜,其实包装可以降低浪费。包装了的黄瓜保质期可以提高3到14天,用塑料膜包装的苹果受损的可能降低27%。没包装的水果和蔬菜会过早烂掉,然后被送到垃圾填埋场。它们在腐烂时还会释放出甲烷,这种温室气体的毒性是二氧化碳的毒性的二十多倍。
今天,大数据对我们的影响还有很多方面,作用非常大。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什么行业最有前景,什么行业最不受求职者欢迎,也可以知晓国内基督徒的数量、分布情况,当然这些都需要有机构或者组织团队合作完成。但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数据有什么用呢?最最简单的是,你可以每天记录你的祷告事项,等到一定的时间(比如半年、一年、二年……当然最好是你所祈祷的事情有了结果后),做一个统计,你就会发现你为什么事情忧虑最多,你有多少祷告是实现了,你就会发现有多少值得感恩的事情……相信这一定会成为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你正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你可以从你身边的人(如朋友、父母、老师等不同类型)做调查和统计,看看别人眼中你的特长和实际你所拥有的技能,回顾自己所经历的感恩的事件以及生命中的转折点,一一记录,可以帮助你更容易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所以,数据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基督徒也并非古董老朽,我们可以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在职场和生命中成长。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来源:大数据文摘,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