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狂跌不止的市场让许多人、许多企业受到重创,难以招架,无计可施。市场上资金枯竭,消费者停止购买活动。对成千上万的企业、数以百万计的员工而言,整个商业生态完全脱离了常轨。这次危机深深影响了大家工作的心态,改变了他们内在的“软件”(思维模式)。因为关注外在环境中那些不可抗力,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想法和观点也开始改变。很多人变得灰心丧志,甚至一蹶不振。
我们从研究得知,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一直聚焦于消极负面的因素,这种习惯会进而改变他头脑运作的方式;他会发展出新的心理地图或者重新陷入某些旧的窠臼,这些心理地图会引导他日常的行动、思想、情感。如果你把焦点放在周遭各种无可抗拒的坏事上,指引你日常行径的心理地图会随之改观。
这次经济危机中,我跟几个企业合作过,在不少人身上注意到一种现象,可以用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谓“习得的无助感”加以形容。特别是在一些以销售为主的行业。这些人开始适应困厄、不幸,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无法招架、无法控制。市场行情很惨、经济景气很惨,等于一切结果都会很惨。这种想法变成他们内心依循的心理地图,又遵照这份地图的指引去行动。举例来说,在市场跌到谷底的那段时期,有一位经验老到的房地产高手向我坦承,他常常发现自己本来应该开车去办公室或去拜访客户,却在街上漫无目的游走。另外有些先前销售成绩很好的人告诉我,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他们连要拿起电话来打给客户都很困难。
但我也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好几次,有时甚至就在同一间大厅里面,我看到有人陷入困顿的泥沼,接受“不幸”为常态,但是也有一些人创造出闪亮的成绩。换句话说,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外在条件,却有不同的行为与结果。
原因何在?
有为者与受困者的差别,在于头脑里面的心理模式。
首先,超越困顿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些人不会预设“现在没有买家”,反而认为在这么混乱的局面中,有很多潜在顾客没人照顾,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安度危机,通过环境的考验。因此他们比以前更加忙碌,不停联络客户。我在好几个不同的行业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包括“死得最惨”的行业,譬如房地产。
第二,他们的焦点不同。他们没有把时间心力都花在那些自己无法控制、无法挽回的东西上,而是快快动脑筋,努力去想自己能够做什么?
在“习得的无助感”心理模式中,大脑开始用一种负面模式去诠释事件,进而增强“一切都很糟”的信念。譬如,如果一笔交易做不成,就代表:“我是个失败的窝囊废,我什么都干不好,这一行糟糕透了,永远不会变好了。”
塞利格曼一派的学者称这类想法为“3P”,就是用以下三种可预测的消极方式去处理所经历的事件:第一,归结到自己身上,例如:“我是个差劲的销售员”;第二,以偏概全,例如:“我做什么都很差劲”“这个行业完全没救了”;第三,把暂时现象推演到永久,例如:“情况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照这种思路走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只会让人无助、困顿、束手无策、裹足不前。
成功人士不用这种模式思考。他们内在的“软件”比较积极乐观,把一次的失败交易视为通往成功交易的垫脚石,并且一直保持达观。
除了“习得的无助”模式中这种“3P”思考法,我还在一些人身上见到一种扰人的深层心理模式:事情明明还在掌控范围内,却认定情势已经失控。有这种毛病的人,碰上大环境出现无法掌控的事物(譬如经济形势)开始影响到他,就干脆“关机”,连可以掌握的事情也一并停摆。人一旦有这种心态,处境真的会每况愈下。
那么该怎么办?
有时候我会用一些方法介入,对陷入这种困境的人很有帮助,有一种做法就是把人推进问题的根源——失控的感觉。我给他们指派的作业是:
◆拿一张纸,中间画线分成两栏。
◆其中一栏,请写下影响到你,但你无法掌控的事物。例如:市场景气低迷,信贷融资滞怠疲软,消费冻结等等。写好之后,花十分钟时间好好想想这些烦恼,尽力去烦恼!然后今天到此为止。你明天可以继续为这些事情烦恼,但这些事情明天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另外一栏,请写下所有你可以掌控的事情。例如:拜访客户,谈谈投资愿景;跟潜在客户谈谈理财、投资问题或者联络一下感情;重新联络去年高价时没买的客户,现在价格低落,他可能会买,诸如此类。
◆先跟你的团队一起分享,进行脑力激荡,然后运用剩下的工作时间,采取行动,去做那些你可以掌控的工作。
这么做常常成效卓著,因为这个练习是直指心理地图中的问题根源:掌控。假使心里的蓝图告诉你,做什么都没用,你就会停止关注那些其实你还能掌控的事物,那些其实还有影响力、还能翻转局面的因素。一旦你重新掌舵,把持自己航行的方向,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获得丰硕成果。经济危机时期,我曾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说:“谢谢你!你帮我找回了我的丈夫。”
总而言之,我们在此要学习的教训是:
头脑驱动行为。头脑的硬件出了问题,会让我们动弹不得,心理地图就是头脑的软件,如果出问题,也会使我们停滞不前。好消息是,调整一下焦点,下一点功夫处理,这种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仅几年前的金融危机如此,人生很多除旧布新的转折点也是如此。
以上选自《收尾学:开启未来的决策力》,作者亨利·克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