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永远被抄袭,从未被超越(内有古抄本图)

作者:齐宏伟   来源:因信阅读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继前几年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帮助下,耗资65万英镑将距今1700年的“无价之宝”《圣经》西乃抄本扫描上网之后,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也和谷歌合作,陆续将抄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的《死海古卷》抄本上网。《死海古卷》中有大量《旧约》希伯来文抄本,这更可让人一睹《圣经》古老抄本的“芳容”。
“死海古卷”残片
 
在全世界所有的书中,只有《圣经》被称为“圣经”,也即“神圣的经书”之意。你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圣”吗?
 
有人说这是因为这本记载基督教教义的经书和别的宗教经典一样“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所以,才被尊称为“圣经”。
 
这个答案有道理,但不准确。
 
准确的说法是——基督徒们相信这本书记录的是上帝的话,这是跟上帝有关的书,所以才被称为“圣经”。
 
这里的“圣”与其解释成“神圣的”,不如解释成“上帝的”或“跟上帝有关的”更准确。
 
一提到上帝,不少读者很不以为然。很多人不相信上帝存在,也不信《圣经》是上帝的话,他们认为那只是“神话”,而不是“神的话”。
 
一字之差,理解却天渊之别。
 
但《圣经》之所以能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原因恰恰在于很多人认为那不是“神话”,而是“神的话”。
 
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原》作者艾略特研究,仅就《圣经》对西方文学的重大影响来看,它之所以产生影响的原因正在于受影响者把它作为信仰典籍来读,而不仅仅是当作文学典籍来看。他的原话是:“《圣经》之所以对英语文学产生文字上的影响,并不是因为人们认为《圣经》是文学,而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描绘了上帝的道。”(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
 
所以,我虽然把《圣经》列在文学典籍之列,却建议你不要只从文学角度来读它。请记住,一切文学经典都不是为了成为经典而成为经典。它们都有超乎文学之上的意义——更何况《圣经》!我建议你不妨先放下自己固执的前见,试着从信仰者角度来读读此书。
 
上帝是谁与《圣经》主题
 
其实,神的存在并不像无神论者所认定的那样荒谬。《圣经》认为上帝通过大自然的井然有序、精密完美来显明他是一位智慧的设计者与创造者,又通过人内在是非对错的良知显明他是一位公义的君王和主宰。《圣经·诗篇》第19篇说:“诸天诉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圣经·罗马书》说:“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那么,上帝又是谁呢?
 
英国清教徒根据《圣经》制定的《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四问答这样总结说:“上帝是个灵,他的本性、智慧、权能、圣洁、公义、仁慈和信实,都是无限的、永恒的和不变的。”(参《清教徒之约》)
 
《圣经》正是从这位上帝的角度来看待宇宙和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上帝造人的时候,和造宇宙不同。《圣经》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会追求真理、公义和圣洁。人被造而像上帝,被造而为先知、君王和祭司。人是谁?人是根据上帝的形象而造的活物。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一问答这样总结说:“人生的首要目的是荣耀上帝,并永远以上帝为乐。”
 
但即使拥有这样高贵而神圣禀赋的人类先祖亚当,却选择违背上帝在伊甸园中和他立下的约,犯了原罪,从而代表全人类处在背约的诅咒和地狱的威胁之下。人之为上帝的形象开始破碎。
 
所以,《圣经》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救赎,也就是处在罪恶和死亡中的人如何才能脱离罪和死,恢复与上帝破裂了的关系。
 
要修复这种破裂的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因行称义”,另一种叫“因信称义”。所谓“因行称义”,就是人靠着自己的善行和宗教来得救,这是人的方法。《圣经》认为这种依靠善行和宗教的方法并不能使人得救,因为人的罪孽深重,人的义在上帝眼中甚至也像污秽的衣服,人根本无力自我拯救。这就像一个溺水快要淹死的人,并不能靠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救上岸去。
 
《圣经》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因信称义”。所谓“因信称义”,就是指人必须放弃自己的义,放弃靠自己行为得救的方法,转而去依靠上帝的方法。上帝的方法是什么呢?原来在亚当之外,上帝又选了一位代表,重新跟所有相信的人立了一个约,好使所有信靠上帝这种救赎方法的人都可以得救。上帝选的这位代表就是耶稣基督。所有的基督徒都认为,全本《圣经》都是为耶稣基督作见证。因为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圣经·约翰福音》14:6)。
 
耶稣基督是谁?他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上帝中的第二位格,他是百分之百的神。同时,他又是道成肉身,因圣灵感孕,通过马利亚而生出的一位真实的大卫后裔,他又是百分之百的人。正因为他是神,他才能有能力不犯罪并战胜死亡,完成与上帝的约定,为他的选民挣来救赎和永生;又正因为他是人,他才可以作为替罪羔羊流血为人赎罪,也才能使他挣来的救赎和永生可以分享给他所代表的信徒。
 
作为上帝之形象的人,因着犯罪已不复为先知、君王和祭司,其上帝的形象已然破碎。但耶稣基督把人类破碎了的上帝的形象在自己身上显现出来,他成了真正的先知、君王和祭司,也给人类带来了救赎之光和人性之光。所以,《圣经·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严格来说,《圣经》不只在讲上帝的事情,也在讲上帝怎么跟人交往的故事。这位上帝看到人无力拯救自己,于是就主动来寻找人并向人启示他自己,一再告诉人他要给人类赐下一位救主,让人来信靠他的话和将来的这位救主。结果,日期满足时,耶稣基督就来到世间,通过很多神迹奇事和最后钉十字架、死里复活来显出他就是那位救主。这位救主复活后,在世上生活了四十天,之后被接升天。后来,他的信徒更是组成了教会,来传扬他,并相信他会按照所说的,在世界末日会再来审判所有人。
 
世界和人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样一本关于罪与救赎的书,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其实,人类从来都有一种救赎情结,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宗教了。人类渴望救赎的心结表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有根本性缺陷的,而人类的生存状态更是令人不满意的,甚至是令人痛苦到难以忍受的。人类总是渴望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当然,解决的前提是先得认识问题。
 
世界和人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类原来处在很美好的状态,只是后来有人用篱笆圈了一块地,说:“这是我的!”于是,私有制产生了。人类的原罪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社会私有财产。
 
“哦,原来如此!”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家很高兴。那怎么解决?卢梭认为人类的救赎之道就是消灭私有制。这得通过社会契约甚至再加上暴力革命来实现。后来呢,不断有哲学家和革命家来完善这一理论。于是,“私有制”取代了“原罪”,“解放”和“革命”取代了“救赎”,未来理想社会取代了“天堂”。
 
你看到了吗?我如果说卢梭等人抄袭了《圣经》,并把《圣经》的救赎理论给世俗化了,这该不算冤枉他们吧?
发布日期: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