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主流的对小孩的教育模式有两种,一种迷信杖打,一种迷信宠爱,为了行文方便,我自己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律法式的教养”和“恩典式的教养”。
律法式的教养是给孩子设立各种原则,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告诉孩子一些事情的底线在哪里,一旦孩子过线,就要对孩子适当惩罚,直至孩子可以学会。惩罚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取消孩子的某项活动,有的是让孩子一个人关一会静闭,当然也有对孩子杖打的。
恩典式的教养是觉得,孩子还那么小,并不具备能够理解或是实现各种原则的能力,如果爸爸妈妈这时候对其严格管教,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长大以后出现更多问题。因此恩典式的教养在孩子做得不对也不直接说他们不对,而对孩子的要求和情绪梳理引导,从而在爱里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以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公立幼儿园的教养方式比较偏向于是律法式的教养,因为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只能用各种规矩来管教。
而私立幼儿园的教养方式则比较偏向于恩典式的教养,一是因为学生人数少,也确实相对有精力可以陪孩子搞;二是私立幼儿园的家长也比较牛,所以老师服务观念比较重,一般也不对学生呵斥。
如果缺乏了恩典,那律法就是让人死的。因为我们做不到律法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办呢?
律法式的教养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做不到律法的时候,父母会很容易就发脾气,以生气来恐吓孩子。结果孩子虽然行为做到了,但是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脸色。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他们又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
即使是在主日学里(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忍不住),老师会用威胁的方法对孩子:“如果你不把这些东西放好,我就不给你吃饭了。”而上一次我听到这话,是在小朋友听《灰姑娘》的时候,那个后妈对灰姑娘说的这话——显然,这种方式缺乏了爱的表达。
另一方面,当孩子就是做不到的时候,父母其实是无能为力的。比如让孩子把饭吃完,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吃完,父母也没有办法把孩子的嘴掰开倒进去。这时候,父母也很容易就会妥协,很容易就会说:吃完这口就算了。
再有一些时候,父母双方(更不要说上一代),很多时候也很难站在一条战线,一个觉得一定要吃光,另一个就觉得算了算了,让孩子钻了空子不说,父母彼此之间也很容易就不开心。并且,当孩子做不到,不愿意做的时候,父母就降低了标准。
于是每次父母设立一个律法,孩子就不断讨价还价。也有的父母(我自己也常常是),为了让孩子做到一点什么,就不惜通过贿赂、威胁的方法,让孩子来做到,最后孩子在这些事情上同样学会了如何来操控父母。
对于孩子自己,如果缺乏恩典,只有律法,那时间久而久之,大概小朋友对律法也麻木了。有很多爸爸妈妈说,我和孩子好说歹说,孩子根本不理我,看起来就是这个问题了。
孩子在律法的教育中,做到了就很得意很骄傲,做不到就很自卑很内疚,整个童年都在这两极中徘徊。
如果缺乏了律法,那恩典就使人放纵,恩典也不能看成是恩典,因为一切都来得理所当然。
恩典式的教养模式看着很有道理,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恩典式的教养模式号称是给予孩子亲密,给予孩子关爱,给予孩子理解,那照道理,养出来的孩子应该是很有安全感。可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被管教出来的孩子,反而非常粘人,胡搅蛮缠的时候也很多。
我知道一所很著名的幼儿园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小朋友不睡午觉的话,老师不会强迫孩子睡午觉,相反,他们会顺着孩子,带这些不睡午觉的孩子出去玩。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看看我家孩子不睡午觉时候的那种作天作地的样子,我对这样的做法深表怀疑。
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没有有效的管教手段,每天就因为被孩子的各种要求缠绕而疲于奔命。小朋友也很懂得通过生气,哭闹来操控父母,因为他们知道,一这样,父母就没办法了。通常家里采用这种方式来管教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勇气再生第二个。
对孩子来说,在自己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的环境里,极容易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有的孩子10岁,觉得父母帮他开后门去进一个好学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孩子20岁,觉得自己还没有上班,父母给他买一个iphone6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孩子30岁,还是觉得父母给自己出钱买一套婚房外加以后帮忙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孩子不会觉得任何愧疚,任何感恩,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告诉这些孩子,爸爸妈妈不一定要帮你做这些事情。其实按照道理,爸爸妈妈是不用帮你做这些事情的。
一个人如果根本不知道对错,怎么会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如果不觉得自己与问题,你怎么可能帮助他呢?
我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律法和恩典对孩子都重要。即,要给孩子律法,也要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给孩子恩典,把孩子带到上帝面前。
我过去比较偏向律法式的教养,但是现在至少从观念上开始发生改变,我发现强迫孩子做到好行为其实没有意义。但是即使如此,真正操作“律法和恩典两者并重”,我仍然不觉得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的孩子很小,我自己也在竭力摸索中,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经验,但是总结了几条,常常提醒自己:
1、我教导孩子上帝的律法,以及各种看起来是好的事。
我教导孩子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和人分享,不要发脾气……我告诉他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动机,其实是为他自己好的。而做不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是他自己吃亏的。
但是这些事情,连我自己也不是天天都能做到的,我自己也是今天做到了,明天做不到。所以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不要气馁。
我可以做的,是把孩子带到上帝面前。告诉他,当他做不到的时候,他需要来到上帝面前,认自己的罪。同时,他也可以祷告,来寻求上帝的帮助。
2、我体恤怜悯孩子的软弱,也不挑着孩子软弱的时候教导他。
有个妈妈和我分享说,她教导孩子分享,就是当孩子被抢掉玩具的时候,和她说,你看,你被抢掉玩具也很不爽吧!看你下次还要不要去抢人家的玩具!——我其实还蛮难想象孩子会在这样软弱的时候能够受教的……
孩子真的是很软弱的时候,我也体恤他的软弱,告诉他我能够体会他的感受,知道他真的很难过。——但是我不要为了讨好他,就要给他一点补偿什么的。虽然这时候买个玩具什么可以让他高兴起来,但是这样他就永远都学不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能做的,就只是体恤他的感受,抱抱他,亲亲他,安慰他。我没有办法做他的上帝,如果他要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么只有回到第一条,来到上帝面前,思考耶稣的恩典。
3、把律法说在前面,给孩子机会操练
我注意到我们教会的主日学的皎皎老师,在教孩子吃饭、睡觉的时候,在真正吃饭、睡觉之前,她花很多很多的时间,甚至是比吃饭本身花的时间更长的时间,来教孩子怎么吃饭。
她会在孩子吃饭之前,说各种各样鼓励的话,给孩子列举出等等吃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是不是可以跳上跳下?是不是可以挑食?是不是可以把饭含在嘴巴里面?等等。然后一一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小朋友。在小朋友无比期待吃饭的时候,她还要“假装”几次到底怎么吃饭,然后给小朋友一些练习的机会,最后再开始正式吃饭。
我想到体育比赛,赛场上可能只是花了一点点时间,但是其实背后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练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次成功的。如果我们真的很在意孩子的一些行为和表现,那就把律法说在前面,并且花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练习。
4、为我自己和我的孩子付上祷告
每天花一点时间,给孩子付上祷告。我想,这是每个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最美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好扯,感觉什么也没做。但是实际上,上帝才是真正能够改变人心的那一位(小孩子的心也是人心啊),而靠我们自己,其实是什么也做不到的。
我们在祷告的过程中也常常提醒自己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够常常纠正自己偏差的观念,既不会把孩子当做偶像,也不会把自己的管教技巧当做偶像——常常祷告,把孩子交托给上帝。不依靠各种技巧,而是真正依靠上帝。
我们不只是在每天起床和睡觉前为孩子祷告,孩子生气,高兴,获得荣誉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为孩子向上帝献上祷告。这样,在我们回应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不会在气恼、骄傲、自以为是的肉体情欲里——当我们自己在一个正面情绪里的时候,我们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是正面的。
如果我们自己都陷在肉体情欲里,那我们所说的话再对再美丽,对孩子也毫无益处。如果我们不幸,已经陷在了肉体情欲里面,也对孩子说了不好的话,那也是难免,我会选择在当下和神认罪悔改,并在祷告后和孩子道歉。
(原标题:管教孩子——杖打还是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