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学】莎士比亚,说不尽的仁慈和宽恕

作者:陈智勇   来源:网络

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近代西方文坛许多巨匠、艺术大师无不深受《圣经》影响,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这其中就包括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仁慈和宽恕精神的源头

莎士比亚的戏剧既具有当时先进文学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贯穿着作家特有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圣经》自始至终都鲜明地贯穿着仁爱、宽恕和博爱的精神。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喜剧杰作。全剧以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于真诚爱心的赞颂。安东尼奥是一个心肠最仁慈的人,热心为善,多情尚义。剧中的安东尼奥是以基督徒的身份出现的,他按照《圣经》的教导办事,借钱给别人只为解人所难,不为取利。他本着一个基督徒的原则,为朋友担负债务。在法庭上,他坚持正义,甘愿照约受罚,而且面对苦难默默承受。很明显,莎士比亚在这里更多地以理想的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艺术形象。同样,在被海涅赞誉为希腊精神的后开之花———文艺复兴的代表的鲍西娅身上,也体现出一种无私的仁爱精神。她和安东尼奥一样,也具有理想基督徒的品质。

从鲍西娅要求夏洛克“祈祷上帝的慈悲”、“按照祈祷的指点……做一些慈悲的事”不难看出,对她来说,善行出自仁慈,而仁慈缘于祈祷。当她从威尼斯返回贝尔蒙特,看到自己窗口的灯光时,又禁不住感叹道:“那灯光是从我家里发出来的。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枝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了广大的光辉。”这段话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它集中体现了作家所要歌颂的仁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段话恰恰在《马太福音》第5 章14 至16 节有相对应的经文:“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台上,就照亮一家人。你们的光也应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作品中掺杂着圣经典故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圣经》典故,几乎他的每部戏剧的故事情节都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运用。

在《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有一段很著名的独白——

“她反正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这段独白援引了《诗篇》第144 篇4 节的“我们的日子如同影子一样转瞬即逝”,第90 篇9 节的“我们度过的岁月如同一个讲述完了的故事”和《传道书》第12 章8 节的“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对于透视麦克的深层精神裂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当麦克白听到夫人的死讯后,是那样无动于衷,血腥的道路已使他的感情完全麻木,再不能为悲惨所动。他那“太多人情的乳臭”已消失殆尽;曾经那么牢固地占据他心灵的爱情,早已让位于王冠和罪恶。在他目前所处的状态中,死亡和时间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看到,“她反正要死”和“迟早总要听到这个消息”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的概念已变得凌乱无序。“明天”,好像就在现在的时间里爬行、蠕动,而过去———“我们所有的昨天”———也被他喻为生活的形象,视为现在。他的思想已经集中在时间进程的乏味的重复和意义全无上面,而这就是生活。于是,他从黑夜中漫无目的地行走,转到夜间手执火炬的引路人,再提到蜡烛;又从浓妆艳抹的戏子念叨着并非自己的台词,说到白痴的语无伦次的嚷嚷声。莎士比亚非常巧妙地将经文融进麦克白的独白中,异常深刻地揭示出麦克白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孤独无助、悲凄绝望的心境,震撼人心地表现出这位双手沾满鲜血的野心家在众叛亲离、穷途末路中的悔悟,以及痛感悔悟已晚、无可奈何之时人生信念的彻底崩溃和精神意志的全面毁灭。

运用《圣经》典故暗讽人物的典型一例见于《哈姆莱特》第二幕第二场。

在莎剧构成的广袤无垠、星汉灿烂的天幕上,清晰地留下了《圣经》的光环。莎士比亚作品精湛完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固然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性的产物,但与他汲取《圣经》艺术上的养料也是分不开的。他正是在继承《圣经》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形成“读不尽的莎士比亚”这种特异的风采和无穷的魅力。

本文节选自《信仰成就永恒——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略有删节。

发布日期:201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