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年人恋爱时最普遍的一种心态。青年人寻找对象,无论是别人介绍还是自由恋爱,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拥有的外在东西:相貌如何?身材怎样?有什么学位文凭?家境是否宽裕?有没有房子、车子?有没有靠山?有没有额外的负担?……
人们大都很“现实”,知道很少有人能拥有这一切,如果真的拥有这一切,这个人也肯定轮不到自己。但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恋人至少应该有其中的一点或者几点,可以给自己一个娶她或嫁他的理由。以“有什么 ”的价值观为中心,人们的择偶标准就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择偶标准是“出身好”;六十年代,是“军人”;到了七十年代,是“大学生”;八十年代是生意人;九十年代是出国留学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成了有绿卡的海归派、企业家……但这些东西能够长久吗?人失去了财产、地位、容貌、身份之后,该怎么办?爱情失去了动力,靠什么去维系?
《箴言》说:“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光看外表,很多时候无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有的人虽然家境贫寒、出身卑微,但是他头脑灵活、聪明绝顶,或者是身怀绝技、才艺超群;有的人乍一接触其貌不扬并不起眼,但接触一段时间后,才知道他原来是文韬武略,见多识广。
很多清高的人对钱财、势力、名气、头衔是不屑一顾的,也不太看重对方的形体和相貌,却十分看重有真才实学、有能力的人。如果某人是大夫、律师、艺术家、电脑专家等有技术特长的人,或者他很会为人处世、左右逢源、关系亨通,或者他头脑灵活、善抓机遇,便会很得他们青睐。欣赏有能力的人似乎很有道理:只要他有能力,我们自然不会受穷。
《哥林多前书》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这段话告诉我们,你就是有天大的本领,没有一颗爱心在里面,就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可见,在择偶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有极强的能力和个人魅力,但如果缺乏一颗良善仁爱的心,仍然是一种遗憾。因为那位真正陪伴你一生一世的人,必是能给你充分的安全感的人。真正的爱,也不以外在的条件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