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当消费成为一种信仰

作者:施玮   来源:传扬

双11,是“光棍节”,在电商风起云涌的当下,被炒作成一年一度的“网购狂欢节”,各大电商如淘宝、京东、天猫等,纷纷在这一天推出了双十一促销活动,十几亿人民共同陶醉在这消费盛宴中。这种现象,反应出消费主义对现代人的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消费主义,在消费行为的背后,映射出哪些要素?这些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为了写这篇短文,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消费主义的资料,也阅读了许多牧者有关教会与消费主义、信仰与消费主义的文章。总体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1、消费主义是自我中心的物质主义(拜物主义)、享乐主义;2、需警惕教会的各项事工中受消费主义的污染;3、慕道友和会众以寻求自我满足的消费心态来对待信仰和教会。

结论当然就是要坚决地抵制消费主义文化,清除其影响,提倡简朴生活。

我对这些文章中的分析都非常认同。然而,教会、会众有可能生活在完全不被世俗文化影响的真空中吗?我们的信仰只能生活在无菌环境中吗?

历世历代中,教会对于世俗文化、新的思想潮流,都是不断抵制。实在抵制不了,就让它合法化、穿上信仰的外衣。这形成了在世界的文化思想领域中,教会被动应付、节节后退、渐渐边缘化,在走出四墙和退入高墙之间来回挣扎。

我认为今天教会置身于消费文化的时代,或是置身于任何一个世俗文化,都是神所允许的,也是不可能回避的。即便我们能让教会的四墙有效过滤世俗文化,我们也无法撇下四墙外的人。因此,我们只能求神赐下属灵的智慧,也赐下基督的心,透过消费文化、透过任何一种新的世俗文化和思潮,来看见生命的禾场,来听见马其顿的呼声。

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

在百度的百科词条中,消费主义的“百科名片”这样写着:“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今天消费主义的集中表现已不仅仅是在西方,它也在东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从这个词条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主义的核心问题不是“物质”也不是“消费”,而是“生活的目的”与“人生的价值”。这两个问题也是信仰的核心问题。以基督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圣经已经启示出来的、正确的、不变的生活目的与人生价值。在这一点上,教会所要做的只是在纷纭变幻的思潮中,坚守不变的信仰,传递真理之光,实实在在地使会众成为基督的门徒,跟随耶稣。完全不必因为套上了“消费主义”或别的新思潮“马甲”,就慌乱、紧张,以至于紧闭四门,如临大敌。

既然,教会和人都置身于这个消费时代,染上消费主义文化就是必然的,只有将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表现形式分开,我们才能对实质容易看得透彻,而对其表现形式加以响应,并反思教会的事工。

从消费文化里看见人心中的饥渴

消费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一切都看为商品,看为可消费的,甚至到了“我消费故我在”。今天信徒对待信仰、教会也存在很大的“消费”心态,他们较多考虑的是:这个信仰能给我什么好处?这个教会能提供我什么服务,满足我什么需要?考虑“人们的口味”和“流行的风格”,必然会使教会的事工无形中落入了“买家市场”法则的主导之下。

教会事工不断创新本身没有问题,去应合“信仰受众”的需求也是不错的事工策略和态度,问题是我们在不断创新形式、繁忙于各种活动的时候,为创新而创新,让创新与跟上潮流成了我们的目标,而不是工具。甚至因此丢失了、或忽略、模糊了那不变的信仰核心——神的道,人们饥渴的内心就不可能得到满足。

于是,教会的各种活动,一波又一波的新理念,就如世俗文化一样,陷入了消费文化中商品周期越来越短暂、创新快速却表浅粗糙的怪圈。这使教会中服事的同工疲于奔命,却效果甚微。如果我们简单地怪罪于“消费主义”,就会拒绝承认会众和慕道友需求的合理性,退回到高墙之内,丧失了引导会众践行信仰的机会:让信仰进入信徒生活的各个层面;让信徒带着基督的生命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出发是人正常的本能,耶稣当年所面对的不也是一群消费主义者、物质主义者吗?他们到主面前来要的是:欢宴的酒、病得医治、吃饼得饱……主耶稣知道他们,但仍供应他们、医治他们、喂养他们。然后,他用他的话,用永生之道,进一步在他们心灵中培养新的饥渴,对真理、对永生的饥渴,对与耶稣和天父关系的饥渴,再用“道”喂养这饥渴。

饥渴产生欲望,欲望产生追求。当我们指责生活在消费文化中的人,对“属灵”的事没有胃口时,是否也该反思我们有没有将神活泼的、生命之道传递出来?有没有耐心地来培养会众的属灵胃口?如果我们自己是“属灵的快餐文化”心态,希望会众或满足于活动,或嚼食“干粮”,那么,我们的脚步就远离了耶稣道成肉身,走向人群、走向饥渴者、贫病者的脚踪。愿我们从消费文化的短暂周期里看见人心灵中的巨大饥渴,这饥渴表面上是向着物质的、短暂潮流的,实质上却是向着上帝、向着永恒的。

重新建构人生观

消费社会的第二大表现形式就是,对商品符号意义的需求多过于对商品实用性的需求。购买一种品牌,等于购买了一种生活风格、购买了一种身份。这就产生了大量自私的“欲望人”,挥霍资源。对于这一点,一般教会提倡要加强简朴生活的教育,提倡清教徒时代的文化。我认为要求信徒过简朴的生活是应当的,但面对消费时代,仅仅提倡节约简朴,那是治表不治里的方式。

我们应当看到,一方面是商品社会以诱促消费心理来拉动商品需求,维持今天的经济模式;另一方面,人们的这种符号消费心态、感性消费需求,正反映了他们丧失自我定位,没有安全感的心灵状态。教会与其责备人们浪费、要求简朴,不如帮助人们在上帝的创造中重新确立人生的价值;在正确的神学观中、在神的爱和彼此相爱中重建安全感。

深愿我们在那“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的表像中,听见的不是欢宴的笑声,而是绝望的哭声;在看似铜墙铁壁的享受与满足背后,看见的是一颗颗饥渴的心灵。消费文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契机。

原文标题:《教会置身消费时代》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

发布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