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脑子里总是在“想象”着:如果我有什么,就可以快乐起来,会更幸福;也许瘦一点、也许开不一样的车子、住在有室内设计的房子,我会更受欢迎、心情会变好;你老是不太满意自己和现实的世界,不停的感觉自己还缺少些甚么。那么或许你已经感染太多“与生命无关的消费欲望”。
在过去的时代,人所吃、所穿与所用的东西,大部份都是DIY(do it yourself,自己制造)的。每一件东西从生产、加工到装饰的过程,都清楚可见。譬如家里吃的菜,若不是自己种,也知道是哪个邻居种。因此,是人赋予这些物品的「实用价值」,与物品有相当程度的感情。那时消费是为了满足人基本的需要,人决定物品的价值后,再用金钱交易。
但现在的情况改变了,管理品牌的厂商赋予物品价值,物品倒过来赋予人自我形象与价值,媒体扮演着资本家中介的角色,告诉我们流行的趋势,现在社会在乎甚么。于是你常常会想我们家里的冰箱该换了,我的手机落伍了,要开RV(recreation vehicle,休闲车)才能给家人高质量的旅游,我需要一台银色超薄的手提电脑,才能显出自己的特色!
人在还未认识生命真谛之前,已经学会用消费找寻快乐或表现自我,商品成为一种认同的符号,告诉我们「我是谁」。曾经有一个现金卡的广告内容是对着一群想要买名牌鞋子,却不够钱的少女说:「拒绝欲望是时尚的敌人。」这也就是说不择手段满足欲望是理所当然的,不然你会不受欢迎,你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社会必须用大量生产来获取利润,伴随而来的便是刺激与制造消费欲望,才能把仓库中堆积如山的货物售清,因此发展了新的“商品拜物教”,以下是他们“传教”的招式。
首先建立「品牌」的形象,让人产生认同感与熟悉感,同样的水,不同的包装,吸引不同的族群,甚至我们会开始用广告所传递的影响,用你喝甚么饮料、开甚么车,穿哪一个牌子的衣服,断定你是甚么样的人,甚至用这种方式看待别人!
他们不断研究人的心理,例如有被爱的需求、恐惧未来不定数、害怕失去、喜欢比较等,神放在人心的空洞,取而代之的是推陈出新的商品,像是一条条错误的连连看(一种游戏名,要从打乱的图案中找出相同图案),让人以为商品能慰藉他们的空虚,错把商品当作了神。他们想尽办法让你无法喜欢自己,把身体看为商品,透过消费达到公定的美丽标准,以确保有被爱的机会。甚至有许多书籍研究儿童的消费心里,想要趁早掳获他们的心灵。
他们绝不承诺商品能永远满足你心,商品本身会不断否定自己,人必须购买新的设计、更豪华的设备、更轻巧、全球限量版才能“再度获得短暂的愉悦”。人觉得钱永远不够,把衡量科系、读书、工作的价值都建立在金钱上面,却看不见神给每个人独特的恩赐、气质,以及工作本身带来的意义。
他们创造各种舒服具有魔力的消费空间,例如商店街、大型购物中心、赌场与购物广场结合、有异国风情的装潢、设计新颖的建筑,让我们在不同的橱窗中,想象自己还可以成为甚么样的人;消费与休闲从此密不可分,与生活充分结合,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说:“逛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是他们一家人最爱做的休闲活动。”他们为了加速完成消费欲望的速度,科技扮演重要的角色,信用卡、现金卡的发明,配合网际网络、电视购物,让你任何时间、空间都能消费,更强化了“立即满足,不计后果”的信念。曾经有位大学生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敢花明天的钱,表示对自己有信心。”谁还在等待辛苦耕耘后收成的快乐?
商品拜物教把「消费」本身,转化成一种寻找快乐的活动,也可以说为了满足一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desire to consume),成功地把消费变成每个人生活的癖好(propensity to consume)。
近日很流行在便利商店消费,搜集整套的卡通磁铁,曾有一名店员很高兴地在店内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却被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抢走,为了拥有,当了抢匪。
处在富裕社会,我们真的比较快乐?若我们生活的中心都是在满足「自己」,滞留在一个由媒体塑造的单一想象空间中,失去了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变得贫穷了。若梦想都要靠金钱才能得到,也许那并不是真的梦想,而是欲望的延伸。一位献身贫穷世界的以马内利修女在她的书《贫穷的富裕》中说:
“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表象之中,他们对自己的内心深处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不快乐……正是这些外在的富裕,窒息了他个人内在的绽放!”
“……带着忧愁的面容、不满足的心、双手紧握地在生命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另一种人……脱除了所有表象、所有要压胜他人的态度;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兄弟情爱、快乐的共同体中,步履轻盈、满心开放、双手向外伸张。”
也许每当觉得自己缺少些甚么的时候,是该仔细想想是身体渴了?还是心灵渴了?满足欲望能给我永恒的喜乐?也许耶稣正站在岸上问:“你有吃的没有?你的心灵可有安歇之处?”
基督教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时人也是软弱需要救赎的。人无法透过比较、物质来肯定自我,神让我们在成长的挫折中,认识自己的有限,学习倚靠祂,也不断经历与人分享、扶持的快乐。因此,信仰必须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方式与帮助自己改变的力量。如此我们自然可以分辨出“拜物教”的诡计,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胜过消费诱惑的逼迫,进而成为消费文化中的光和盐,领人到可安歇的水边!
来源:微信号: books392766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