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感恩了吗?

作者:罗博学   来源:罗博学新浪博客

感恩节,是美国人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和美国的开端有关。感恩节期间,人们吃火鸡,一起数算上帝的恩典。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感恩节不是中国的节日,但感恩的文化和感恩的心态,却是我们很稀缺的。

感恩节的开端

感恩节是美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关于感恩节的由来,一直要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

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感恩节,美国人想必正沉浸在感恩的气氛中,信仰的意味也很浓厚。香醇的火鸡,香浓的南瓜饼……欢聚一起,共同感谢上帝的恩典。

▲历史上第一次感恩节

感恩的心来自哪里?

对于中国人,“感恩节”似乎与彼此相去甚远,甚至,“感恩”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很少被提及。我们看待任何节日,都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包装,忽略了节日背后的精神力量。“感恩节”我们可以遗忘,但是,“感恩”却是我们需要存留,急需追寻的生命元素。当下社会矛盾频发,各种不安定因素剥夺我们的幸福感,个体处在这股漩涡中,极易失衡于未知。感恩于我们,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缺少感恩的生命,注定是一个难以奔腾而充满狭隘的生命。他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独特性,反而追赶那些难以到达的目标;他也未曾重视自身所具有的,转而艳羡一些难以企及的理想,由此陷入永不满足的囹圄,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我经历了一位老人。她已年过九旬,祖辈都生活在偏远的乡村。她们具备共同的信仰:上帝!老人一生贫寒,家中一贫如洗,然而身体健朗,沟壑纵深的脸上总是挂满微笑,待人也极其亲和。我问她:这样的生活状况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她只简单地说:感谢上帝,上帝给我的已经很多了。

回顾身边的一些企业退休员工,中青年白领阶层……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一些英年早逝的人,人们在极端的负累中难以感恩。我便想,上帝没有赐予老人富足的物质生活,却给了她一个硬朗的身体,她在感恩;上帝剥夺了一些人的健康,却给予他们另一种生活的富足,他们也应当感恩!感恩的心态,来源于我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一个只有认识上帝的人,才会为己所得而感恩,为己所失而自省。感恩造就了内在的完满和心灵的喜乐。

这又让我想起海伦·凯勒,失明的她并没有绝望于黑暗,寻找内心的光明。阅读海伦的文字,如此喜乐的生命来源于感恩。感恩带给她生活的动力,在爱中的付出与努力。她从不曾比正常人矮小一截,甚至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张海迪也如此。当她忍受着痛苦创作《绝顶》时,她说,自己是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看得极为宝贵,生命是有限的,她要在感恩与奋斗中让残缺变为完整。

▲海伦·凯勒

两种文化不同的感恩观

国人似乎从来缺少感恩的精神。事实上,这也有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崇尚厚黑学等实用理性,凡事以看得见、用得着的为标准。在这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使下,有灵的活人成了万物的剥夺者,我们以为人定胜天,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久而久之,便呈现大众疲惫、人情冷暖的变异,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区和民族,始终难以和平相处。

记得某经济学家曾断言:“未来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国人却不具备强国人的风范。”风范之一,便可推断为信仰。“感恩”这类字眼,只有在信仰上帝的文化中,才能激发于人类灵魂。

诚然,中国文化中也有对感恩的倡导,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这种感恩依然停留在自我中心的层面,“物质”仍是感恩的基础;但与此不同,圣经中的感恩观,是以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为基础的,作为受造的人,理应“以感谢为祭”献给上帝。

个体若想获得生命的升华,感恩是必要的条件。21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大众的心理压力有目共睹,感恩意识是我们急需重塑的心灵意识。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

发布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