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信基督教? 或者说中国人接受基督教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 在今天这个时代,除了上帝,人人都需要用数据说话。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精准了解很多事情。2014年12月,在对经济学家赵晓新浪微博长达三个月的数据分析之后,中国第一份信仰类大数据报告诞生。笔者透过对这份报告的仔细研读,结合个人的一些经验判断,归纳出当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不信基督教的四大障碍:拒洋教,讲“政治”,图现实,缺共鸣。本文则援引报告的相关内容并作简要评论,同时介绍一些书籍文本以及网络上的超文本链接,供读者进一步研讨。
所谓大数据,数据首先要大。关于国人对基督教信仰态度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何做起呢?2010-2014年是微博独大的日子,也是大V崛起的时代。经济学家赵晓于2010年4月9日在新浪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当天,他发布了21 条微博,其中除了专业性和社会性内容外,另有5条涉及教堂与耶稣,这一特殊表达显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基督徒经济学家,及其特殊的使命——通过新媒体来分享个人的专业见解以及信仰认知。2011年12月,赵晓做客新浪微访谈时预判说:当中国进入2012年,将不仅是进入一个新的年份,而将进入经济下行、社会震荡、政治风险的一个新的年代。2012年2月王立军夜奔美领馆后,接下来各类大事件频频发生、中国经济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期,充分印证了其专业研判。而在中国的各类大事件发生时,赵晓则经常抓住热点,在微博发表观点与感悟,引发讨论与思考,并适时将关注引向灵魂、信仰和永恒。到2014年9月,赵晓新浪微博粉丝已达 880万,涵盖社会各阶层,其中更以精英、白领和学生居多;微博内容总量达到467页 ,每页50条左右,连带产生数以百万千万次的转发与评论,信息点过亿。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2014年9月,笔者所在机构委托专业团队对赵晓微博进行数据分析。同年12月完成初稿,2015年3月定稿。这份中国第一份信仰类大数据报告约4万字,共分5章,对赵晓2011-2014年间所发2万条微博、粉丝的180万条评论,以及与其经常互动的25个典型群体博主的微博、互动往来及其话语特征变化,总量过亿的数据点,做了全面详细的分析。这在过去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进行调查取证、统计分析的时代,单从成本上讲就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保持报告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研究团队在报告定稿之前,未与赵晓做任何相关讨论;并始终以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呈现,而不做太多解读。甚至也没有预设的研究方向,而只求从数据中发现奥秘。
这份报告认为: “作为基督徒公知,(赵晓)其微博覆盖从政治、经 济、历史、文化、 教会、国家、民主宪政、反腐败、 教育、教会、信仰等种类繁多的话题,这些微博帖子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思想、视野、兴趣、态度、 观察、所喜所忧,同时是一个公开的观点分享与思想交锋的平台。读者、评论者,评论内容,内容的关键词使用,词频统计都为观察一般公众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提供了一个真实、自然的大规模语言样本库。”
正因如此,这份大数据分析报告也就直观而具体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认知和态度,以及背后的原因和障碍。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 拒洋教:基督教是洋教、是外来势力,宣教士往往“别有用心”;2. 讲“政治”:要保持“政治正确”,就得与基督教保持距离;3. 图现实:国人对金钱和科学的崇拜远胜对于灵魂及生命的关注;4. 缺共鸣:基督教传播相对脱离社会,缺乏公共性,而社会对基督教信仰也缺乏深入了解。
报告援引1:“洋教”这个关键词一共出现了571次 。赵晓微博上关于 “基督教”的微博,均引起很大争议。反对的人以“洋教”发表自己的拒斥观点,支持的人说基督教是普世宗教,但碰撞既没有形成焦点,更没有达成一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看得出来,“洋教”仍然是多数国人对待基督教的印象认识,甚至认为基督教是外来势力的一部分,会侵蚀中国文化甚至颠覆中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崛起,“平等”、“开放”成为社会主流理念,人们倾向于用更开放的全球视角看问题 ,基督教题材的文章、影视作品也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许多中国人热烈拥抱基督信仰的同时 ,基督教也还会长久困扰着更多的中国人,中国人将在试着了解这个宗教的时候,也筑墙防范。
简要评论:在中国人早已不再把外来事务冠以洋这个洋那个,并以此区分好坏高下、决定亲疏远近的时代,传入中国至少已经1500年的基督教为什么还会被语带贬义地称为“洋教”呢?为什么同样源于中东的伊斯兰教、源于印度的佛教就不会被当作“洋教”?这是多方特别是中国的基督徒知识分子需要反思的问题,更足见当今社会对基督教的排斥仍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而对基督教一些显性的打压也并非只是出于某个人的宗教取向或政治投机,同样,也不要指望某领导人信主或若是政府宽容乃至背书基督教就会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生根与繁荣。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中国老百姓离义和团有多远,基督教离“洋教”也就有多远;另一方面,中国基督徒尤其是精英基督徒离社会和民众有多远,基督教离“洋教”就有多近。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迫切需要中国式的保罗。
报告援引2:长期以来,中国的教会历史被政治、社会和学者涂上了厚厚的油彩。这些油彩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微博的公共讨论中来。非常遗憾,基督教(新教)入华的事实一直被片面和负面地书写,西方传教士的形象虽不再被完全妖魔化或刻意丑化,但其对中国现代文明的贡献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刻意缩小,社会大众对此缺乏全面公允的认识;另外,教会(罗马天主教会)黑暗时期的一些作为,如宗教裁判所等被强烈放大,留给人们基督教专制腐败、束缚人性、阻碍科学进步的刻板印象,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基督教的根深蒂固的心理、文化障碍。
简要评论:相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从精英到普通百姓都充分肯定基督教传教士对当地的文明贡献。在中国,虽然大家对基督教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传教士是其帮凶这样意识形态鲜明的程度,然而基督教是外来势力,传教士往往别有用心的观念仍占主流。新媒体带来了对所谓“主流偏见”的一定程度上的解构,但距离恢复真相和回归事实,依然任重道远。“历史虚无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障碍。
推荐阅读《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本书以社会学家的严谨,从生命尊严、性道德、妇女地位、慈善、医疗保健、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许多现行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督教渊源,一定会让你脑洞大开。关于传教士对中国的贡献,则可点击阅读北京大学陈浩武教授所做的一个“关于“石门坎”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6078410102uwvb.html)”,以管窥见豹。不知道石门坎在哪里的朋友一定要看!
报告援引:中国的公知们不分左右,对于制度腐败,他们一概深恶痛绝,因此在制度设计对比,权利制衡设计,民主宪政司法独立等问题上都很敢于发言。然而,从南到北看,凡涉及宗教话题,越是北方的公知越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提及。除了个人对基督徒教的认识和好恶之外,意识形态上的禁忌和保持“政治正确”恐怕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与此对比,北方的企业老总反倒更为大胆谈及信仰、上帝和基督。因为他们从经济发展中发现,有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的确有本质的不同,缺乏十字架的国家变革也就缺少了迈向现代的精神内核。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型官员,他们对基督教的态度倒很值得玩味。微博中甚至偶然会提到基督教和基督徒,有时会主动@一些知名的基督徒,甚至也会分享基督教的诗歌。当然, 在与一些基督徒大V的往来互动中,他们会小心仔细地选择对象、回应内容和措辞。
简要评论:百度百科对“政治正确”有两个解释。解释一:在大部分语境中,“政治正确”一般是尊重、不侵犯弱势群体,因而要求(在公共场合)言辞要尽可能中立,以图不侵犯他人,保护弱势社群,但事实上其执行结果却一直富有争议。 在一些自由意志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及不少评论员的观点中,政治正确一词本身“政治不正确”,属贬义词,与假道学的意义相类;而支持者倾向采用中立语言、文明用语来形容政治正确的语句。解释二: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政治正确的情况。它的基本涵义是:“在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事物中,要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观念,即做到政治上的正确性。”在这里,“政治”其实是特指政治范畴中的“意识形态”。不过,与一般的“政治正确”相同,不同时期的“正确标准”也不尽相同,同样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
由此来看,这个原因其实也是第一个原因的作用体现,相信当历史进入不同时期,所谓的“正确标准”就会发生转换。从报告中看到随着商品经济在中国的高度发展,商人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发生置换,其实际话语权日增,商人的价值观、道德素养、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正在对社会整体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商人比社会其它阶层更关心、关注、关切制度的变化和改革。他们也更具灵活性和“妥协精神”,相较不受意识形态捆绑,更能凝聚社会共识。 现行公务员制度则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成为各级官员,他们的地位优势使其某种程度上同时具有信息和知识上的优势,是既得利益者,同时对制度利弊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尽管商人与官员的社会观感一直不佳,但商人公知化、官员学者化将会从更深意义上积极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信仰或将随之走出政治藩篱。
报告援引1:从经济主题的 Top -100 的评论者的评论来看,大部分人是财经、产经、投资、金融方向的专业人 士。他们关注赵晓微博的经济评论、时事评论、 经济运行、发展预测,但是对于福音和信仰的信息,回应的程度非常低。 他们令人惊讶地自动过滤了他传讲的福音和天国的信息。即使那些微博的转发和评论有的达到万次以上,这不得不令人感叹。
一切为了人民币,一切为了为现实工作和生活的福利; 在偶像和上帝面前试图同时下注,代表了大部分的经济话题下关注赵晓的微博用 户群体。
简要评论: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大环境下,“灵魂”不是被政治化,就是被边缘化。特别当“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样的表述,从不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初衷演变成为不分是非、不择手段,“闷声发大财”之惟利是图的代名词,金钱崇拜早已成了当今中国最大的信仰,社会则陷入了空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从这个角度上讲, “世俗化”不仅在西方,也成了在中国大陆基督信仰传播的主要障碍。但正如《圣经》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5:26)“生命”这个词不只代表寿命与健康,更是指人的灵魂的归宿,代表着人对终极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孔子说的“天命”),代表着人对至高幸福的追求。推荐追求“天命人生”的朋友阅读一本好书:《一生的呼召》(葛尼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赵晓博士为此书所写的中文版序也很到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bd3e0100ignd.html )。
报告援引2:很多中国人会纠结于一个问题: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人倾向于从理性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一切,难于进入超验及超理性的思维境界。中国人又深受进化论的影响,难于接受创造论的思想。然而,当今世界,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以及最新的科学假设对于电影、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平行宇宙理论,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部曲 《三体》,其中包含的思维、世界观都已成为时下互联网圈子中流行的用语。在人工智慧、大数据、3D打印等当代科技快速发 展的今天,基督教需要专业而通俗地诠释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著作。
简要评论: 推荐阅读《审判达尔文》(詹腓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该书作者从各个方面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诘难,他所分析和引用的根据往往是既存的事实,指出了进化论所遇到的问题,本书因此支持和反对进化论两方面人士重要的参考工具。另再推荐一本中国人、生物学博士里程写的《游子吟》(网上点击阅读:http://cclw.net/gospel/explore/youziyin/main.htm )。该书出版已经15年了,有人说里面的一些内容和观点已经落伍了,但此书仍然是这方面论述最完整的专著,而且其实这也正反映了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短暂与永恒。不是吗? 所以这本书有个副标题:永恒在呼唤。
报告援引1:从搜索引擎为特征的 Web 1.0 时代开始,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关键字的游戏。而关键字的选择和设计往往是需要换位思考。当人们寻求信仰的力量,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当他们开始在网上搜寻的时候,他们使用的关键词是什么?哪些词会激起共鸣?哪些词又能吸引他们继续浏览?这些关键词会是下面基督徒最常使用、文章中最常出现的这些“专业术语”吗? 圣经、耶稣、 上帝、 基督 、基督徒、 重生 、见证、 圣礼 、宝血 、救赎 、十字架 ……但这些词是不是普通人特别是当今中国人最常使用的关键词呢?未必。
简要评论:在这个一切都可以上网找到答案的时代,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与公共话语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兼容现象,以致出现了寻找却寻不见的窘境。这固然有基督教传播手段相对落后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有些词汇非“专业术语”不能准确表达,而且“专业术语”也有其魅力所在。比如基督徒用“喜乐”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就不是“喜悦”、“快乐”、或者是“喜悦”+“快乐”所能充分表达的。但如何让基督徒的关键词走向公众传播、让大众关键词被基督徒们所关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报告援引2:和大多公知一样,赵晓的微博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平(比如收入分配、住房问题)、社会道德(比如普遍 的道德沦丧)、信仰状况。 由于社会话题的参与度高,社会话题往往是那些传播最广,被转发、评论最多的话题。另外,政府话题是今天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核心关注,无论是学界、商 界、科技界。有意思的是,对时政话题参与积极的人,则更多对基督教持有较强的好感态度(比例为23%)。从社会问题、时政评论、美国、经济四个关键词评估参与评论的人群对福音的态度,报告发现:超过50%的人对基督教的 态度是积极和正面的。
简要评论:那么,问题来了:百姓最关心的公共话题,基督徒、教会关心不关心?敢不敢关心,应不应该关心?在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议题上,基督徒们有没有可能提供足够的关怀、智慧的见解以及超越的出路?目前,基督徒明星等公众人物越来越多,但囿于多种原因不敢或不太懂得怎样在公共领域表达信仰。有些勇于表达的人士却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教会的支援。结果就是,灯没有被点在灯台上,基督教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仍然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力。
报告援引3:谈基督教头头是道,但一般中国人其实分不清什么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新教,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说到新教,又有改革宗、信义宗、福音派、自由派、灵恩派、宗派林立,就更令中国人眼花缭乱了。至于还有什么耶和华见证人、安息日会、巴哈伊、 摩门教、耶稣青年会等等也在“传福音”,也很热情,也很有爱心,也说他们信的是基督……这些就更让不信的人感觉很混乱、很担心、很迷惑甚至很害怕。在崇尚宽容平等的后现代社会,基督教的排他性、与天主教、异端以及其他宗教的关系、各宗派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需要有更为清楚全面、平衡而深入的阐述。
简要评论:正如判别假币固然需要认识了解假币,比对其与真币的差异,但最根本最有效方法首先就是认识熟悉真币。其实,历代基督教会都曾面对类似困扰,为帮助信徒进行分辨,教会对于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基督信仰,早已做出了清楚的表白,一般称为信经、信条。凡符合信经信条中基本要件的就是正信,违背的就是异端;有些枝节或传统上的差异的一般可以认为是宗派。教会公认的信经有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使徒信经》(http://baike.baidu.com/view/50387.htm)、《尼西亚信经》等;所公认的重要信条有《比利时信条》、《威斯敏斯德信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8627254.htm );比较有影响的教理问答有《海德堡教理问答》(http://wenku.baidu.com/view/395041db50e2524de5187e4a.html)、《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等。这些在网上都很容易获得,不妨一搜。
谈完中国人为什么不信基督教的四大原因或接受基督教的四大障碍,我想起了一个外国人麦道卫的故事。麦道卫曾是基督信仰的铁竿反对者,为免别人对他传福音,彻底推翻基督信仰而奔走世界各处,搜集资料及做研究,以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而致基督教于死地,从此耳根清净。但最后,面对基督信仰的铁证,热爱真理的他成了虔诚的基督徒,还写出巨著《铁证待判》,一经面世即震撼世界,后进一步修订为《新铁证待判》(麦道卫,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强烈推荐国人特别是知识精英阅读。
我还想起了已故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的故事。作为中国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前述四大障碍同样也是他曾经不信基督的原因所在。但杨小凯和麦道卫一样,也是一位热爱真理,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真正知识分子。杨小凯归信基督,既有理性思考层面的归信,他先是从经济学、社会学上看到了基督教对现代文明的独特贡献,逐渐开始克服对科学理性的迷信,更多客观地去理解基督教的本质;也有个人经历层面的确信,最终他凭信心接受了基督信仰。详细推荐阅读:杨小凯认识基督教的三个过程(网上点击阅读:http://wenku.baidu.com/view/a1655cabd1f34693daef3e88.html )
信仰是一个人对人生终极意义,对真、善、美的探寻旅程,也是让一个人获得至高幸福的根本。什么是真、是善、是美?在我看来,真就是美,真理就是美好,否则不会引人苦苦追寻! 真就是善,真理就是良善,所以他一定会主动向人启示,否则以人的有限又怎可能寻见?只有引人追寻却愿向人启示的真理,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真正的信仰。
孔子说,人最重要的敬畏上帝以及从上帝而来的天命(“君子畏天命”)。但人认识上帝的关键是经由耶稣这座桥梁,否则人不可能真正认识上帝。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这个宣告看似“霸气”,实为坦诚。因为虚 幻的道路不可能通向真实,而不提供路径的目标不过是空中楼阁。耶稣的宣告则说明了他既是真理本身,也给予了人们得着真理的途径。好树才能结好果子,不能带来生命更新的改变只是换汤不换药。而也正因他就是真理本身,所以得着真理的人才能获得新的生命,才有可能脱胎换骨,活出美好!
所幸找到真理的旅程或许漫长,得到真理的方法却并不太难: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罗10:9-13)
阿门!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