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授谈读书和教育,发人深省!

作者:张文亮   来源:康培思文化
 
 

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纯粹的读书和受教育的意义也荡然无存,很多社会风气也侵入校园中。然而,真正卓越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美的品位,读书更是为了寻求真理。当“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定义何谓真正的教育和读书。

 
 
 

 

有品位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有“美”的品位,能够在数学运算里,看到符号思维的美;在物理公式里,看到力量转换的美;在化学反应里,看到基本反应的美;在生物代谢里,看到能量变换的美;在工程设计里,看到造型平衡的美;在科学实验里,看到反复验证的美;在真理探索里,看到永不改变的美;在小花小草里,看到受造之物的美。

 

许多人认为的美,是眼目的欲望,但是“美”,是来自有品位的教育,是带学生到更高之处的美。

 

亲爱的同学,有一天,你们会离开校园,所学的,很快地都会忘记,但是你们已经拥有美的品位。

 

 

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有多角度的答案,例如增添知识、培养个性、开广见闻、与人分享、帮助他人等。我当多年的学生,读了多年的书;又长期当老师,老师是靠读书赚钱的行业。我对读书意义最深的体会,是耶稣有一种能力,能将我们所读的,与祂的旨意调和在一起。读书是一种机会,使我们与祂同读,如同一起坐席,耶稣重新阐解书本的知识,使我们眼睛明亮,认出祂来。如同早期耶稣的两个门徒,在以马忤斯村的体验。

 

我始终不知道祂如何做成此事,但是每当翻开一本书,可能是物理类、文学类、医学类、生物类……,我常祈求:“主啊,祢的小子又来了,要与祢同读。”

 

认识祂,是读书的意义。我不知道这如何做成?祂知道,就够了。

 

 

为何要去学校读书?
 
 

 

 

亲爱的同学,谢谢你问我:“为什么要去学校读书呢?”让我有个机会,可以分享学校存在的意义。请看以下五点:

 

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胃口,与人沟通的能力,作正确事情的分辨,完成任务的意志。培养的核心是爱,所以学生失败了可以再来一次,失败了再来一次……,总是对学生带着期待与鼓励。

 

第二、学校是“训练人”的地方。学校在证明学生有价值,我们一直没有让鸡上学校,不是鸡肉不好吃,而是鸡的价值不够。考试是一种训练方式,目的不在与人比较,而在让你自知懂多少;考试不在伤害学生,而是凸显你的优点与价值。

 

第三、学校是“学习与人相处”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小缩影,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一生的学习。“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意即“师生同盟”。进入学校是与老师、同学、福利社的阿花、理发店的阿宝、校门保全阿山与校长结盟的所在。

 

第四、学校是让人“休息”的地方。学校(school)的原意是休息(rest)。学校是个分别出来的地方,给人安静的所在,让人默想人生的意义与方向。这是最重要的一门课,学校却无法开课,只好提供花园、小径、操场,让学生去散步、思想。

 

第五、学校是个“指北针”。学校在指出正确的方向,要学生看准往前行。所以学校一定会赶你走,不会让你留太久。珍惜在学校的时间,才刚入学,一下已经过一年;正想要规划未来,又匆匆过一年;正想应该静下心读书,什么?已经要毕业了。假使学校是只大乳牛,最好一进入就抓乳头吸;假如到学校是个斗牛场,最好先懂牛性,以免被牛追得满场跑。

 

那天上午,我刚离开家门口。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路边哭,她不想上学。我走过去,正想向她解释上述的内容,她的妈妈对我说:“这是她上幼儿园小班的第一天。”

 

啊!我小时候曾经读彰化华阳路的“人人托儿所”。开学第一天我也在路边哭,那时不需要有人告诉我学校的意义;而是告诉我,学校一定有地方可以上厕所,那是学校的第六个意义,给人安全感。

 

 

毛虫变蝴蝶
 
 

 

早期的大学,是学生追求理想的园地,现今的大学,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掀起的波涛骇浪,也会冲进大学。几乎,没有一个科系能够置身浪潮之外,这加增学生的焦虑──对未来产生的焦虑。当科系所学,无法使他们看到未来,

许多学生会想,他们当年是否看错所选。

 

近代的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对学生有利,也有弊。利是提早知道社会的需求,让毕业与工作的时间“零接缝”,所学和工作的需求“零落差”;弊是为了外在需求,忘了自身的兴趣、能力与使命。

 

有人认为,大学没有为某些财团培养所需的人材,是大学的失当。其实,这是企业高傲的偏见。社会上愈重要的工作,如总统、立法委员等,大学没有科系在培养;对文化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媒体出版者,大学也没有这种科系。大学在培养适合各式工作的人才,如同一把好刀,能切各种食物。大学若使培养的毛毛虫强壮,毕业时,毛毛虫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出去。毛毛虫不需预定要上哪根枝头,而是要选择蓝天一片。

 

零接缝、零落差是社会一般的需求,不是关键的需求。一般需求的工作,生活也许可以自足,但是对周遭的影响力小。社会经常强调前者,带给许多大学生压力,常觉自己像风筝,线的一端不知在谁的手中,另一端又不知被风刮到哪里去。用科系来作未来工作的跳板,如同冒险的生手用望远镜看野牛,不会调整焦距,手抖来抖去,或站错角度,经常看不清野牛在哪里。而且活泼的野牛,总会移动,病牛才站在那里,等你看清楚。

 

大学一年级时,学生在科系所学,仍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将怀疑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引发转系的思虑。请不要以为稀奇,大多数人在求学过程中,都有这想法,而且多次困扰过。我们都会受家庭的建议、朋友的看法、社会的报导所影响。此外,个性的成长、兴趣的不明、情绪的起伏、成绩的挫折等诸多因子,也会影响我们的抉择。

 

许多学生对大学科系的认识几近空白,即使从科系网站得知一点线索,大都是雾里看花。以致填科系时,先有选择性的偏差,后有偏差性的选择。这怎么办?有些学生进到一个科系,就当作自己的责任,尽力念好成为自己的义务。他们将科系当作服务人群的预备,读下去一定有用,或相信真实的兴趣,是在帮助别人而非自己一时喜好。或认为将没趣的科系,读成有趣的转化,才是最大的兴趣,或将科系当成累计自己资源的地方,累计愈多,优势愈多。

 

有些学生用辅系来面对未来。他们用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对付自己科系所学,百分之三、四十的时间去选读自己有兴趣的辅系、学程,使自己专业与兴趣兼顾。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不久,就决定转系。转系之前,最好知道要转哪个学系,不要只知自己不适合读现在的系,不知要转到什么系。最好修过(或旁听)该系的课,成绩不错才转。转系的挑选,可注意科系的优势性,科系课程学生的满意度,学习的内涵与宽广。转系之后,要更多参与系上的课程,保持好的成绩,以免念书的信心垮掉;减少课外的活动,舒缓你与新科系的张力;认识系上的导师,减低自己的疑虑;认识系上的同学,以免自己太孤立。此外,转学考是另一种转系的方式,考转学考的学生不多,录取的机会高。你若积极准备,将发现转学考比大学考试容易得多。

 

即使转系,未来总是有些不确定。对未来有一丝的不确定,不是更有趣吗?除非你是机械人,否则未来总要有点不确定。

 

 

 

节选自:《在一个地方,用心营造爱》,张文亮 著

发布日期:2016-04-13